[发明专利]涡扇发动机外涵低损失降噪装置及具有其的涡扇发动机在审
申请号: | 202211208983.9 | 申请日: | 2022-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3924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30 |
发明(设计)人: | 冯涛;陈剑;蔡明先;葛严;陈杰;朱伟俊;牛佳佳;李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02K3/04 | 分类号: | F02K3/04;F02C7/18;F02C7/00 |
代理公司: | 长沙智嵘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11 | 代理人: | 罗红枚 |
地址: | 412002 湖南省株***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外涵低 损失 装置 具有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涡扇发动机外涵低损失降噪装置及具有其的涡扇发动机,包括:引流装置和减阻降噪装置。减阻降噪装置呈中空管状,连接于发动机两段外涵流道之间,以形成外涵流道的组成部分。引流装置的进流端穿设外涵流道的壁面后伸入外涵流道内以引出冷气流,引流装置的出流端连通减阻降噪装置,以使引出的冷气流进入减阻降噪装置,进而在减阻降噪装置的作用下由减阻降噪装置的内壁面射出形成壁面吹气,以降低外涵流道壁面的摩擦阻力,进而减小发动机外涵总压损失。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涡扇发动机外涵低损失降噪装置,通过壁面吹气的方式降低发动机外涵流道壁面的摩擦阻力,从而减小发动机外涵总压损失,有效提高发动机推力,降低耗油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涡扇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涡扇发动机外涵低损失降噪装置。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涡扇发动机外涵低损失降噪装置的涡扇发动机。
背景技术
为满足适航要求中日益严苛的噪声要求,现代涡扇发动机一般在外涵壁面布置声衬降噪装置,这种降噪装置将发动机外涵光滑的流道壁面替换为流道面一侧为穿孔板的蜂窝夹层结构,利用夹层中的蜂窝空腔,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降低噪声。
现有的技术方案由于采用穿孔板替换了光滑的外涵流道壁面,使得外涵流道壁面的粗糙度增大,增大了壁面摩擦阻力,使得发动机外涵总压损失增大,造成发动机推力下降,耗油率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涡扇发动机外涵低损失降噪装置及具有其的涡扇发动机,以解决现有技术方案使得外涵流道壁面的粗糙度增大,增大了壁面摩擦阻力,使得发动机外涵总压损失增大,造成发动机推力下降,耗油率增加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涡扇发动机外涵低损失降噪装置,包括:用于引导冷气流流动的引流装置,及用于降低发动机工作噪声的减阻降噪装置;减阻降噪装置呈中空管状,连接于发动机两段外涵流道之间,以形成外涵流道的组成部分;引流装置设置于外涵流道外,且引流装置的进流端穿设外涵流道的壁面后伸入外涵流道内以引出冷气流,引流装置的出流端连通减阻降噪装置,以使引出的冷气流进入减阻降噪装置,进而在减阻降噪装置的作用下由减阻降噪装置的内壁面射出形成壁面吹气,以降低外涵流道壁面的摩擦阻力,进而减小发动机外涵总压损失。
进一步地,引流装置包括用于引出冷气流的引气风斗,及用于输送冷气流的输气管路;引气风斗装设于减阻降噪装置进流端的外涵流道上,且引气风斗的进流端伸入外涵流道内,其相对的出流端连通输气管路;输气管路的出流端连通减阻降噪装置。
进一步地,引流装置包括用于引出冷气流的引气风斗、用于引气冷却发动机滑油的滑油散热器或用于引气冷却发动机核心机的预冷器、用于输送冷气流的输气管路;引气风斗装设于减阻降噪装置进流端的外涵流道上,且引气风斗的进流端伸入外涵流道内,其相对的出流端连通滑油散热器或预冷器;滑油散热器或预冷器设置于外涵流道外,且输气管路的进流端连接滑油散热器或预冷器,其相对的出流端连通减阻降噪装置。
进一步地,减阻降噪装置包括用于形成内环结构且呈环形的装置内环、呈环形且套装于装置内环外的装置外环、设置于装置外环和装置内环之间且呈蜂窝状的降噪蜂窝环、连接于装置外环上的背腔结构;背腔结构与输气管路连通,以用于汇集冷气流;装置外环和装置内环上均开设有通孔,以供背腔结构中的冷气流依次通过装置外环上的通孔、降噪蜂窝环及装置内环上的通孔后向外射出形成壁面吹气。
进一步地,背腔结构包括多块背腔板,及用于引导冷气流流动的通风管;多块背腔板分别与装置外环的外环面密封连接,以形成用于汇集冷气流的背腔,装置外环上开设的通孔位于背腔内;通风管的进流端连通输气管路,其相对的出流端分别与各背腔连通。
进一步地,背腔板呈板状,仅设置于外涵流道的迎风区域内。
进一步地,背腔板呈环状,沿减阻降噪装置的轴向依次间隔设置,以形成沿减阻降噪装置轴向依次间隔设置且呈环形的背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未经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0898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