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动机气缸套内壁储油结构加工专机及其工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45274.1 | 申请日: | 2022-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032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0 |
发明(设计)人: | 郑晓虎;谷洲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阴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B23H3/00 | 分类号: | B23H3/00;B23H1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黄欣 |
地址: | 223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气缸套 内壁 储油 结构 加工 专机 及其 工作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气缸套内壁储油结构加工专机及其工作方法,包括电极驱动系统和电极工作系统,所述电极驱动系统包括箱架、支架、传动螺杆、升降螺母、竖直滑块、连杆、水平滑块、连接块、电极驱动臂和导轨,所述箱架包括支撑面和支撑腿,所述支撑面上设有通孔,所述导轨包括竖直导轨和水平导轨,所述电极工作系统包括工作液槽、电极夹持器、电极、气缸套、分度头、脉冲电源、过滤网和循环泵,所述电极夹持器包括连接杆和夹持部。本发明的电极阵列不会产生周向和竖直方向位移,确保工艺动作的精准性;同时,竖直滑块上与连杆铰接的凸起采用阵列设计,一次工艺动作可以同时驱动多个电极驱动臂,实现储油结构的加工。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化学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气缸套内壁储油结构加工专机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发动机气缸套内表面和活塞环密封面间形成的摩擦面对发动机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起着直接的影响。为了改善气缸套表面的摩擦特性,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平台网纹珩磨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气缸套内表面的加工中。这种由平台网纹构成的储油结构,有利于润滑油的存储及油膜的形成和保持,并且具有较高的表面支承率,能够承受较大载荷,抗磨损能力大大提高。气缸套内壁储油结构加工已成为发动机气缸套、气缸孔以及工程机械中重要的液压缸等精密偶件孔加工必不可少的工艺技术,尤其在大功率重载、高速类汽车发动机和中低速船柴发动机中得到高度重视。
机械零件工作表面的功能设计与制造工艺,直接关乎到整机的工作性能,近年来发展迅速。气缸套内表面加工有很多种方法。但是不同的加工方法其效率、加工成本相差很大。采用机械切削方法加工需要顺序加工,其效率低下,其加工速度将令人难以忍受,更不用说所加工图元的复杂性和难度;采用电火花加工方法效率很高,但难以解决电极的消耗变形及加工区的热效应问题。采用利用激光加工、聚焦离子束加工等方法也必须采用顺序加工方式,效率低;独立微坑型表面储油结构加工难度大;另外加工区域热冲击大,影响零件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能。对于气缸套而言其内部操作空间有限、零件加工数量较大,这些都大大限制了很多加工技术的使用。
发明内容
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动机气缸套内壁储油结构加工专机及其工作方法,能够高效的完成气缸套内壁网状裂纹型、网状交叉型、独立微坑型等结构加工;利用电解加工工艺简单高效、加工速度快及成本低的特点,能有效避免其他加工方法的局限性,实现气缸套内壁储油结构的规模化生产。
技术方案:发动机气缸套内壁储油结构加工专机,包括电极驱动系统和电极工作系统,所述电极驱动系统包括箱架、支架、传动螺杆、升降螺母、竖直滑块、连杆、水平滑块、连接块、电极驱动臂和导轨,所述箱架包括支撑面和支撑腿,所述支撑面设置在所述支撑腿上,所述支撑面上设有通孔,所述导轨包括竖直导轨和水平导轨,所述电极工作系统包括工作液槽、电极夹持器、电极、气缸套、分度头、脉冲电源、过滤网和循环泵,所述电极夹持器包括连接杆和夹持部;
所述支架设置在支撑面上,所述传动螺杆通过支架垂直设置在所述支撑面上,且下端穿过支撑面的通孔延伸进箱架内部,所述传动螺杆的上端与驱动电机连接,所述升降螺母设置在箱架内部的传动螺杆上,所述竖直滑块一端与升降螺母连接,另一端与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竖直轨道的一端与支撑面的下表面连接,另一端与连接块连接,所述连接块通过水平导轨与箱架的支撑腿连接,所述水平滑块设置在水平导轨上,水平滑块的一端与连杆的另一端铰接,水平滑块的另一端与电极驱动臂的一端铰接,所述电极夹持器的连接杆与电极驱动臂的另一端连接,且夹持部与电极连接形成电极阵列,所述脉冲电源连接所述电极和所述气缸套,所述气缸套设置在气缸套夹具上,气缸套夹具一端与分度头连接,所述分度头设置在工作液槽内底面,所述循环泵设置在工作液槽内,且通过过滤网与电极夹持器隔开,所述工作液槽设置在箱架下方。
优选的,所述竖直滑块上设有至少一个凸起。
进一步的,所述电机驱动臂的数量与竖直滑块上的凸起阵列一致。
优选的,所述传动螺杆与支架和支撑面之间均通过轴承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阴工学院,未经淮阴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4527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