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能源汽车驱动器功率板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51465.9 | 申请日: | 2021-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983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刘纪;陈锐朗;袁忠;王阳合;刘铁;陈虎;门正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H02M7/48 | 分类号: | H02M7/48;H02M7/5387;H02P25/16;H02P27/08;B60L3/00 |
代理公司: | 成都正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9 | 代理人: | 郭艳艳 |
地址: | 610199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能源 汽车 驱动器 功率 | ||
1.一种新能源汽车驱动器功率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电路模块、驱动电路模块和逆变电路模块,其中,
所述电源电路模块分别为所述驱动电路模块、逆变电路模块提供5V、15V以及母线电压;
所述驱动电路模块用于接收外部电路的脉冲宽度调制信号,并为所述逆变电路模块提供控制电压;
所述逆变电路模块用于检测所述驱动电路模块以及母线电压的工作状况,并发送给外部电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驱动器功率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电路模块包括电源保护电路模块、第一输入电源隔离电路模块和第二输入电源隔离电路模块;
所述电源保护电路模块输入端接入直流电源的直流母线,输出端分别链接所述第一输入电源隔离模块、第二输入电源隔离模块;
所述第一输入电源隔离电路模块输出5V隔离直流电压;
所述第二输入电源隔离电路模块输出15V隔离直流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能源汽车驱动器功率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保护电路模块包括输入过流保护熔断器F1,输入过压保护压敏电阻RV,平衡电阻R53,直流母线对地滤波电容C35、C36、C39、C40,母线滤波电容C37、C38,共模抑制电感T1、分压电阻R54和R55,储能电容C41、C42、C43和C44,其中,所述共模抑制电感T1的4号端口通过所述过流保护熔断器F1接入直流母线的正端、1号端口接入直流母线的负端,所述输入过压保护压敏电阻RV、平衡电阻R53以及母线滤波电容C37并联于T1的1号和4号端口上;所述直流母线对地滤波电容C35、C39串联连接,其串联结构并联于T1的1号和4号端口上,且C35、C39中间抽头接地;所述共模抑制电感T1的2号端口和3号端口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输入电源隔离电路模块和第二输入电源隔离电路模块,其中2号端口作为所述电源保护电路模块的正输出端、3号端口作为所述电源保护电路模块的负输出端,母线滤波电容C38并联于T1的2号端口和3号端口上,所述直流母线对地滤波电容C36、C40串联,其串联结构并联于T1的2号和3号端口上且C36、C40中间抽头接地;所述分压电阻R54和R55串联,其串联结构并联于直流母线的正端和负端;储能电容C41和C42并联,其串联结构并联于直流母线的正端和负端;储能电容C43和C44并联,其串联结构并联于直流母线的正端和负端;
所述第一输入电源隔离电路模块包括隔离电源驱动芯片U17、隔离变压器T2、第一输入滤波电路、第一分压电路、第一补偿网络、第一感应电流抑制电路、场效应管Q1和第一滤波电容组,其中,第一输入滤波电路包括并联在所述第一分压电路包括电阻R67、R69、R70和R72,第一补偿网络包括R75、R76与C102、C103,第一感应电流抑制电路包括二极管D15、D16,所述第一滤波电容组包括C96、C97、C98、C99、C100、C101以及输出电感L2,具体而言,所隔离电源驱动芯片U17采用IPD80R450P7芯片,其1、2、3号端口短接,并连接在所述电源保护电路模块的正输出端;8号端口和16号端口短接并通过旁路电容C104接地;9号端口通过电容C93接地,并通过电阻R66和二极管D13接入所述隔离变压器T2的6号端口,并通过电阻R71和R74接地;10号端口依次通过电阻R68和电容C94接入所述隔离变压器T2的6号端口,并通过电阻R71和R74接地;11号端口通过电阻R73接入12号端口,12通过电阻R74接地;13号端口通过电容C102接地,并通过电阻R74、电容C103以及电阻R76与14号端口连接,14号端口通过电阻R76接地;17号端口通过电阻依次通过电阻R84、R83和R81连接所述电源保护电路模块的正输出端,18号端口通过电阻R78和电阻R79接地;19号端口通过电阻R77与场效应管Q1的栅极连接,20号端口接地;所述场效应管的Q1的源极通过电阻R79接地,栅极连接隔离变压器T2的3号端口并依次通过二极管D16和D15连接至所述电源保护电路模块的正输出端,其中二极管D16和D15阴极互联;所述隔离变压器T2的包括第一绕组、第二绕组和第三绕组,其中第二绕组的1号端口连接至所述电源保护电路模块的正输出端,第三绕组的5号端口接地,6号端口依次通过二极管D13、电阻R66和电容C93接地,第一绕组的8号端口和9号端口短接并接地,第一绕组10号端口和11号端口通过二极管D14和电感L2输出5V电压,并通过电容C95接入所述电源保护电路模块的正输出端,电容C96、C97、C98、C99、C100、C101并联于所述第一绕组的两端;
所述第二输入电源隔离电路模块包括隔离电源驱动芯片U18、隔离变压器T3、第二分压电路、第二补偿网络、第二感应电流抑制电路、场效应管Q2和第二滤波电容组,其中,所述第二分压电路包括电阻R81、R83、R84和R86,第二补偿网络包括R89、R90与C117、C118,第二感应电流抑制电路包括二极管D19、D20,所述第二滤波电容组包括C111、C112、C113、C114、C115、C116以及输出电感L3,具体而言,所隔离电源驱动芯片U18采用IPD80R450P7芯片,其1、2、3号端口短接,并连接在所述电源保护电路模块的正输出端,8号端口和16号端口短接并通过旁路电容C119接地,9号端口通过电容C108接地,并通过电阻R80和二极管D17接入所述隔离变压器T3的6号端口,并通过电阻R85和R88接地;10号端口依次通过电阻R82和电容C109接入所述隔离变压器T3的6号端口,并通过电阻R85和R88接地,11号端口通过电阻R87接入12号端口,12号端口通过电阻R88接地,13号端口通过电容C117接地,并通过电阻R89、电容C118以及电阻R90与14号端口连接,14号端口通过电阻R90接地;18号端口通过电阻R78和电阻R79接地,19号端口通过电阻R91与场效应管Q3的栅极连接,20号端口接地;所述场效应管的Q3的源极通过电阻R93接地,栅极连接隔离变压器T3的3号端口并依次通过二极管D20和D19连接至所述电源保护电路模块的正输出端,其中二极管D20和D19阴极互联;所述隔离变压器T3的包括第一绕组、第二绕组和第三绕组,其中第二绕组的1号端口连接至所述电源保护电路模块的正输出端,第三绕组的5号端口接地,6号端口依次通过二极管D17、电阻R90和电容C108接地,第一绕组的8号端口和9号端口短接并接地,第一绕组10号端口和11号端口通过二极管D18和电感L3输出15V电压,并通过电容C110接入所述电源保护电路模块的正输出端,电容C111、C112、C113、C114、C115、C116并联于所述第一绕组的两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51465.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