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薄的仿生叶脉梯度吸液芯结构的均热板冷凝端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13901.6 | 申请日: | 2021-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080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8 |
发明(设计)人: | 刘楷钊;胡艳鑫;黄金;林琳;苏梓沛;颜奕波;谢晓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郭帅 |
地址: | 51006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薄 仿生 叶脉 梯度 吸液芯 结构 均热 冷凝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超薄的仿生叶脉梯度吸液芯结构的均热板冷凝端,包括:冷凝端主体与中心吸液芯;冷凝端主体的第一端面上设置有冷凝中心以及仿生叶脉槽道;中心吸液芯设置于冷凝中心;仿生叶脉槽道沿冷凝中心往外周发散且与中心吸液芯相连通。通过在冷凝端主体上设置仿生叶脉槽道与中心吸液芯,中心吸液芯作为吸液中心,用于将均热板冷凝工质输向蒸发端;气体工质在冷凝端主体表面冷凝为液态,液态工质通过仿生叶脉槽道流动汇聚流向中心吸液芯,因此加快了工质回流速率,改善平板热管的冷凝回流性能,有利于传热工质的循环,提高了传热效率,使温度更快达到平衡,均温性更好。有效的解决现有的均热板回流不够完善,不利于传热介质的循环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均热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薄的仿生叶脉梯度吸液芯结构的均热板冷凝端。
背景技术
在热交换领域,换热管技术能够利用工质相变过程的潜热把高密度热流及时转移,从而成为解决散热问题的有效方法。而平板热管是一种根据热管工作原理而设计的新型散热介质,工作原理与热管相似,但是与热管一维线性的传热方式相比,平板热管的传热方式为二维面上传热,因此具有更好的传热性能与均温性。平板热管主要结构有外壳、吸液芯、工质等,工作原理为当热量由热源通过平板热管的蒸发区时,在低真空度的腔体内,工质液体沸腾气化,在压力差的作用下,气体流向冷凝区,遇冷凝结放热,并在毛细力的作用下沿吸液芯回流回蒸发区,而冷凝面的热量由平板热管外部其他散热方式带走。虽然工作原理相似,但是与热管一维线性的传热方式相比,平板热管的传热方式为二维面上传热,因此具有更好的传热性能与均温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热管的种类越来越丰富。目前,按结构形式区分可分为普通热管、分离式热管、毛纫泵回路热管、微型热管、平板热管、径向热管等;其中平板热管由于其具有较大的热扩散面积而被广泛使用。而现有的平板热管往往回流功能不够完善,不利于传热介质的循环。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超薄的仿生叶脉梯度吸液芯结构的均热板冷凝端,用于解决现有的均热板回流不够完善,不利于传热介质的循环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超薄的仿生叶脉梯度吸液芯结构的均热板冷凝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凝端主体与中心吸液芯;
所述冷凝端主体的第一端面上设置有冷凝中心以及仿生叶脉槽道;
所述中心吸液芯设置于所述冷凝中心;
所述仿生叶脉槽道沿所述冷凝中心往外周发散且与所述中心吸液芯相连通。
优选地,还包括周向吸液芯;
所述周向吸液芯设置于所述冷凝端主体上,连通所述仿生叶脉槽道,且绕所述中心吸液芯呈圆周均布。
优选地,所述仿生叶脉槽道具体包括一级叶脉槽道、二级叶脉槽道与间隔槽道;
所述一级叶脉槽道连通所述中心吸液芯且绕所述冷凝中心发散性圆周均布;
所述间隔槽道设置于相邻所述一级叶脉槽道之间,且连通所述中心吸液芯;
所述二级叶脉槽道连通所述间隔槽道与一级叶脉槽道。
优选地,所述一级叶脉槽道的槽宽由末端往所述冷凝中心方向渐缩。
优选地,所述二级叶脉槽道的槽宽由所述间隔槽道往所述一级叶脉槽道方向渐缩。
优选地,所述周向吸液芯设置于所述冷凝端主体的外周与所述中心吸液芯之间的二等分位置。
优选地,所述中心吸液芯与周向吸液芯具体均为金属丝网烧结成型的多孔结构或泡沫金属烧结成型的多孔结构。
优选地,所述冷凝端主体往所述第一端面方向凸起,且厚度沿所述冷凝中心往外周逐渐减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139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风机过滤系统
- 下一篇:空调机组数据推送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