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动机油底壳和发动机以及车辆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255832.9 | 申请日: | 2020-03-04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73724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3 |
| 发明(设计)人: | 彭哲彬;史占军;闫立虎;田龙;李国春;夏伟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1M11/00 | 分类号: | F01M11/00 |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旭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3126 | 代理人: | 张会强 |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 机油 发动机 以及 车辆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和发动机以及车辆,所述的发动机油底壳位于发动机的下方,于所述发动机油底壳内构造有储油腔,并于所述储油腔内设有与机油泵连通的机油收集器,于所述发动机油底壳内固设有分隔部,所述储油腔内因所述分隔部的设置分隔成上腔室和下腔室,且于所述分隔部上设有连通孔,所述连通孔可构成所述上腔室和所述下腔室间的连通;所述机油收集器设于所述上腔室内,以由所述机油收集器而使所述上腔室内的机油先于所述下腔室的机油进入所述发动机的润滑油路中。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油底壳可提高发动机冷启动时对发动机的润滑效果,降低发动机的摩擦损耗,降低发动机的油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油油底壳。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设置有该发动机油底壳的发动机,以及装设有该发动机的车辆。
背景技术
发动机运转过程中,需要机油在各摩擦副表面形成润滑油膜,以保证发动机运转的同时,降低摩擦损失。但是在发动机冷启动时,因为机油温度低,机油粘度大,无法在发动机摩擦副表面快速形成有效的润滑油膜面;同时机油升温速度慢,也影响了润滑油膜的建立,造成发动机的摩擦损失功大,直接影响发动机油耗。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目前常用手段中,一就是利用外部加热元件直接对机油进行加热,提高发动机冷启动时的机油温度,降低机油粘度;二是减少机油加注量,以加快机油升温速度,两种手段均能达到快速在摩擦副表面立油膜,降低摩擦损失的目的。但是,增加电加热元件存在增加零件、维护检修成本增加,以及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而减少机油加注量则会影响车辆的保养里程。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发动机油底壳,以能够在发动机冷启动时提高对发动机的润滑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发动机油底壳,位于发动机的下方,于所述发动机油底壳内构造有储油腔,并于所述储油腔内设有与机油泵连通的机油收集器,
于所述发动机油底壳内固设有分隔部,所述储油腔内因所述分隔部的设置而分隔成上腔室和下腔室,且于所述分隔部上设有连通孔,所述连通孔可构成所述上腔室和所述下腔室间的连通;
所述机油收集器设于所述上腔室内,以由所述机油收集器而使所述上腔室内的机油先于所述下腔室内的机油进入所述发动机的润滑油路中。
进一步的,所述分隔部包括固设于所述储油腔内的挡油板,且所述挡油板被设置为呈漏斗状,所述连通孔开设于所述挡油板的底部。
进一步的,所述挡油板铆接固定于所述发动机油底壳上。
进一步的,所述机油收集器位于所述连通孔的上方,且所述机油收集器的吸油口与所述连通孔间的、沿所述发动机高度方向的垂向距离H在2.5~3.5mm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连通孔的流通面积与所述吸油口的流通面积的比值被设置为在1.2~1.3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发动机为V型发动机。
进一步的,所述上腔室的容积被设置为该所述上腔室内的储油量不低于所述发动机怠速时的机油循环量。
进一步的,所述上腔室的容积被设置为该所述上腔室内的储油量大于所述发动机怠速时的机油循环量,且两者间的差值在0.5L以下。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25583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包及新能源汽车
- 下一篇:一种自动钻机钻杆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