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动机早燃预防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163106.4 | 申请日: | 2020-02-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0081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5 | 
| 发明(设计)人: | 刘贤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立汽车系统(苏州)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2D41/30 | 分类号: | F02D41/30;F02D13/02;F02D35/02;F02D41/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宋俊寅 | 
| 地址: | 21512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预防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早燃预防装置,包括:判断单元,该判断单元在发动机的转速处于预定的低速区域且发动机的扭矩在预定的负荷阈值以上并且当前的缸体振动频率在爆震振动频率阈值和早燃振动频率阈值的平均值以上的情况下,判断为早燃即将发生;喷油嘴控制单元,该喷油嘴控制单元在所述判断单元判断为早燃即将发生的情况下,控制喷油嘴以第一步长逐渐加浓喷油;以及进排气气门控制单元,该进排气气门控制单元在加浓喷油的处理实施之后早燃倾向并未消失,并且发动机的扭矩有上升趋势或空燃比小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控制进排气气门以第二步长逐渐减小VVT重叠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早燃预防装置。
背景技术
当增压发动机处于低转速高负荷时,缸内温度压力过高,积碳等炽热点会提前引燃混合气,从而会导致发动机零件受损、输出功率下降、发动机过热,即会发生所谓的早燃现象。
其中,发动机零件受损的原因在于,早燃会产生非常大的压力冲击波,增加发动机零件的负荷并对发动机内部各零件造成应力冲击。此外,输出功率下降的原因在于,如图7所示,早燃时燃烧最高压力(早燃最高压力点)出现在压缩前中期,此压力与压缩冲程中后期形成对冲,消耗了较多的功率,因此输出功率大大降低。此外,发动机过热的原因在于,早燃时混合气的燃烧是在散热面积较大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使传给冷却水的热量增加,从而会导致发动机过热。
以往,例如专利文献1是在检测到发动机发生早燃之后,对发动机实施降低负荷的同时加浓喷油的控制,此时若仍然能检测到早燃则实施断油控制,最终达到让早燃减轻或消失的目的。
现有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CN105386882A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专利文献1中,是在检测到发动机发生早燃之后,对发动机实施控制,此时,发动机还是容易受到早燃的损害。此外,加浓喷油可能会导致扭矩增加,专利文献1中对此并没有考虑。
另外,专利文献1中,在检测到发动机发生早燃之后,对发动机实施降低负荷的同时加浓喷油的控制,此时若仍然能检测到早燃则实施断油控制。其中实施断油的控制较为极端,此时发动机会产生抖动,从而会使得用户的驾驶感变差。此外,专利文献1中,并没有提供降低进气负荷和加浓喷油的详细方案。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问题而得以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早燃预防装置,其能够在发动机即将发生早燃之前进行控制,从而预防早燃的发生,保护发动机不受到损害。
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早燃预防装置的第一方式中,包括:判断单元,该判断单元在发动机的转速处于预定的低速区域且发动机的扭矩在预定的负荷阈值以上并且当前的缸体振动频率在爆震振动频率阈值和早燃振动频率阈值的平均值以上的情况下,判断为早燃即将发生;喷油嘴控制单元,该喷油嘴控制单元在所述判断单元判断为早燃即将发生的情况下,控制喷油嘴以第一步长逐渐加浓喷油;以及进排气气门控制单元,该进排气气门控制单元在加浓喷油的处理实施之后早燃倾向并未消失,并且发动机的扭矩有上升趋势或空燃比小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控制进排气气门以第二步长逐渐减小VVT重叠角。
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早燃预防装置的第二方式在所述第一方式中,优选为,还包括扭矩限制单元,该扭矩限制单元在减小VVT重叠角的处理实施之后早燃倾向并未消失,并且VVT重叠角变为0°的情况下,将扭矩控制至第二阈值并保持预定时间,然后解除扭矩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早燃预防装置的第三方式在所述第一方式中,优选为,在加浓喷油的处理实施之后早燃倾向消失的情况下,所述喷油嘴控制单元以所述第一步长逐渐取消喷油加浓,直至将喷油量恢复至原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立汽车系统(苏州)有限公司,未经日立汽车系统(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16310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