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通过第三线提高线路运输能力分析方法、分析系统及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41469.0 | 申请日: | 2020-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2201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发明(设计)人: | 李爱东;丁伟;汤杰;宋健鹏;邹明辉;马保仁;秦志鹏;马金元;白少明;刘斌;杨旭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L27/00 | 分类号: | B61L27/00;G06Q50/30;G06F30/2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宗欣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3 | 代理人: | 董光仁 |
地址: | 300308 天津市滨海新区***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过 三线 提高 线路 运输 能力 分析 方法 系统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通过第三线提高线路运输能力分析方法、分析系统及应用,涉及城市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分析提高线路运输能力的车辆选型编组、速度目标值、折返能力技术指标;通过上述技术指标,获取提高站立标准、扩大车辆编组、提高折返能力、调整运营交路、采取快慢车的运营模式;通过获取的所述运营模式,引入轨道交通第三线,并通过仿真模拟软件测试线路折返能力。本发明引入轨道交通第三线的模式进,并通过仿真模拟软件X‑drive测试三线模式下线路折返能力。通过第三线实现通道运输快速化与大运量的双向需求,提出采用第三线模式进行运输能力提升优化。快慢车分线运行互不影响,其运行时间更为稳定,运行计划也更为精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涉及城市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过第三线提高线路运输能力分析方法、分析系统及应用。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能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及相关技术条件息息相关,在没有重大技术突破的前提下,一旦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完成其系统运能也随之确定。传统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输能力受正线数量、信号系统、配线形式、配属车数、运营方式等影响。在特大型城市,具有广袤的医疗、教育、就业、生活资源,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到此定居、生活;促使大型城市不断扩张,城市功能也逐步分区,原本的职居一体的城市结构逐渐转变为职居分离,城市的空间变大,但在高效的社会运转下,居民的出行时间目标却未发生明显的变化,更高旅行速度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出行的主要选择方式。
在现有技术中,李凤玲、史俊玲对巴黎大区轨道交通的网络构成、布局特点、资金来源及运营管理等进行系统介绍。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种交通工具不同的服务范围,对巴黎大区的公共交通进行圈层划分,分析其轨道交通发展的主要特点,为我国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提供借鉴。
沈景炎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长度不宜大于35km、最短不宜小于15km的限制,并提出对超长线路的概念和运营要求,以及线路规划的方法和理念。
江永、叶霞飞搜集分析莫斯科、纽约和东京三个国际典型大城市轨道交通配线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剖析了三大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形态、运营模式、建设时序、配线方法等方面的特点。韩宇通过经济分析,建立了基于换乘时间的枢纽内交通方式之间设施协调的模型。
陈睿玮、彭其渊介绍了纽约城市居住区与核心区分布情况,通勤客流的潮汐特征,并针对其特征进行了快慢线并行的线路设置方案以提高运能。简述了我国带状城市的功能区分布和城市形态与纽约的城市形态的类似之处,并提出宜发展的模式。
王仲林总结了广州在市域快线规划设计方面的经验,基于时空目标的功能定位,提出对线路规划设计的要求。分析国内外大站快线、快慢线组合以及复线等三大快线建设模式的功能差异及优缺点。
刘小丹在换乘量预测基础上,从运能匹配、运力协调、场站规模适应、运营时间衔接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实现枢纽内部运营衔接,重点探讨了如何根据主导交通方式的换乘量,来合理确定辅助交通方式运力的投入量、场站规模、运营时间。
王萌将乘客需求和枢纽提供服务进行量化,建立两者之间的匹配模型,使枢纽内各类设施的配置和旅客流线的设置更加符合人性化理念。
刘剑锋,罗铭等研究了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012年以前的客流成长规律及线网客流特征,通过对线路客流的统计分析,得到了高峰小时客流特征、断面客流特征、各线上下车量的时空规律、换乘客流的时空规律等,并分析了实际线网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聂英杰分析了客流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和敏感性,提出了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益的思路和方法。
Zolfaghari等对快慢车运营的列车停站方案进行了研究。
Larriain等利用实验仿真的方法研究了线路走向、客流规模、客流方向不均衡性程度、乘客平均出行距离等因素对快车吸引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乘客平均出行距离对快车的吸引力最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4146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利用太阳能集热系统进行加热的生活污水处理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叉车压线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