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机械液压功率分流变速箱同步器换挡控制方法及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173808.1 | 申请日: | 2020-10-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285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6 |
| 发明(设计)人: | 张咏冰;严鉴铂;刘义;邱辉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法士特汽车传动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H61/02 | 分类号: | F16H61/02;F16H61/04;F16H61/18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陈翠兰 |
| 地址: | 710119 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械 液压 功率 分流 变速箱 同步器 换挡 控制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机械液压功率分流变速箱同步器换挡控制方法及系统,实时监测同步器位置,判断同步器挡位状态,可以对功率分流变速箱副箱同步器建立保护机制,防止同步器因为没有切换到位而造成的磨损;副箱同步器换挡的触发机制需要判断主箱挡位状态,能够有效避免主副箱抢挡,防止同步器打齿及损坏,这对于降低同步器故障率、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同步器控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机械液压功率分流变速箱同步器换挡控制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变速箱作为整车的核心动力装置,目前市场上的变速器产品一般都带有副箱结构,副箱大部分是依靠同步器来实现换挡,然而,国内具有主副箱结构的汽车变速箱大多没有互锁机构,因此同步器损坏是较为常见的失效形式。即使有互锁机构,也仍然在同步器换挡控制方法上存在缺陷,不能完全保护副箱同步器,导致同步器故障率很高,影响整车的正常运行。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同步器换挡控制方法的缺陷,不能完全保护副箱同步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机械液压功率分流变速箱同步器换挡控制方法及系统,能够有效避免主副箱抢挡,防止同步器打齿及损坏,降低同步器故障率。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机械液压功率分流变速箱同步器换挡控制方法及系统,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获取同步器挡位同步命令和同步器挡位同步状态;
步骤2、当同步器挡位同步命令和同步器挡位同步状态不相同时,将主箱置于空挡,当相同时,重新获取同步器挡位同步命令和同步器挡位同步状态;
步骤3、根据同步器挡位同步命令确定同步器挂入的目标挂挡,目标挡位非空挡时,在同步器目标挡位和非目标挡位设置相同的压力,使同步器挂入空挡,然后对非目标挡位的压力采用分阶段梯度降压的方式进行控制,直至非目标挡位的压力达到预定值,同时目标挡位压力保持P1,经过预定时间后,将目标挡位压力降至预定值,同步器挂入目标挡位完成挂挡;
目标挡位为空挡时,非目标挡位为所有的高挡和抵挡,在同步器空挡两侧的非目标挡位设置相同的压力,使同步器挂入空挡。
优选的,步骤1中根据同步器请求命令确定同步器挡位同步命令。
优选的,步骤1中根据同步器位置确定同步器挡位状态,进而根据同步器挡位状态确定同步器挡位同步状态。
优选的,步骤1中,同步器挡位同步命令为低挡或高挡,同步器挡位同步状态为空挡,或同步器挡位同步命令为低挡或空挡,同步器挡位同步状态为高挡,或同步器挡位同步命令为空挡或高挡,同步器挡位同步状态为低挡,主箱挂入空挡。
优选的,所述非目标挡位的压力分为三段进行降压,每段均采用梯度降压。
优选的,目标挡位非空挡时,同步器挂入目标挡位的过程如下;
步骤A01、使同步器高挡和低挡两侧压力均到达设定值P1,使同步器挂入空挡;
步骤A02、确认同步器挡位状态是否为空挡,若为空挡,在预定的时间间隔T2内,将同步器目标挡位一侧压力保持在压力设定值P1,非目标挡位采用压力梯度下降控制,使其压力下降幅度为压差设定值△P,并执行步骤A03;
若为不为空挡,则返回步骤A01;
步骤A03、经过预定的时间间隔T3,使同步器目标挡位一侧请求压力保持在压力设定值P1,使非目标挡位压力继续下降至压力设定值P2并保持;
步骤A04、经过预定的时间间隔T4,使同步器目标挡位一侧压力继续保持在压力设定值P1,非目标挡位压力再次进行压力梯度下降控制,直至压力降为压力设定值P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法士特汽车传动有限公司,未经西安法士特汽车传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7380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支撑杆及具有其的落地扇
- 下一篇:一种抗菌消炎熊果酸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