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硅基负极材料导电性的合成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640041.2 | 申请日: | 2020-07-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400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6 |
| 发明(设计)人: | 钟盛文;李婷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38;H01M4/62;H01M10/0525 |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谦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52 | 代理人: | 彭淋 |
| 地址: | 341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负极 材料 导电性 合成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硅基负极材料导电性的合成方法,本发明通过碳纳米管成分改善硅基负极材料原有的导电性差的缺点,同时通过使用硅烷偶联剂和环糊精作为粘合剂进一步改善材料的导电性,提高锂离子扩散速率和电子传输速率,降低锂离子电池的内阻,提高电池的倍率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材料领域,属于一种硅基负极材料高导电性能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储能器件,广泛应用于电力储能设备、新能源汽车、便携电子装置上。目前,以硅基材料为负极的锂离子电池具有非常大的理论比容量,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储能器件的重要候选之一。大容量的锂离子电池也已经在电动交通工具中得到大力发展,并应用于军事、航天领域。硅基负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存在一些问题:由于首次嵌锂过程中Li2O和锂硅酸盐形成过程是不可逆的,使得首次库仑效率很低;同时Li2O和锂硅酸盐导电性差,使得电化学动力学性能较差,因而其倍率性能差。
对锂离子电池进行快速充放电,需要具有较好的导电性,避免在大电流充电时发生极化,这就可以保证负极材料在快速脱锂的过程中不会造成结构的坍塌破坏。锂离子在材料中扩散速度较快,就可以承受大电流充电,减少极化对电池容量和稳定性影响。
改善电池材料的导电性,从而提升材料在大电流下充放电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对锂离子电池的应用有重大推进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制备方法简单,低成本,设备要求低,导电性高且可用于大倍率充放电的锂离子电池的硅基负极材料的合成方法。为了实现本发明的发明目的,现提出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硅基负极材料导电性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硅烷偶联剂、纳米硅颗粒和碳纳米管在溶剂中混合均匀;
(2)将环糊精在水中均质成为粘合剂溶液;
(3)将步骤(1)和步骤(2)得到溶液混合并且通过匀浆程序制成浆料;
(4)将步骤(3)所制备的浆料过振动筛得到浮粉,然后冷冻干燥;
(5)将步骤(4)的冷冻干燥产物烧结得到硅基负极材料。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硅烷偶联剂为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1)中的溶剂为醇溶剂、醇水混合溶剂。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环糊精为改性β环糊精,优选的,所述环糊精是葡萄糖基-β-环糊精。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环糊精添加量为硅基材料质量的10%-20%。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硅烷偶联剂的添加量为纳米硅颗粒质量的0.001%~0.1%,碳纳米管的添加量为纳米硅颗粒质量的10%~50%。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3)的匀浆程序为先800转30秒,再2000转20分钟制得分散均匀的浆料(组分c)。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4)为将组分c从400目筛子滤过,滴入到振动筛上的多糖粉末中,重复上述操作直到滴加完毕,将收集到的颗粒表面的浮粉吹去,再转移至冷冻真空干燥箱中,12小时以上。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5)为在空气气氛下,将冷冻干燥后的样品以1~3℃/min的升温速度加热到200℃,低温分解3~5h;自然降温后,取出样品研磨成细粉,然后在保护气氛下以1~3℃/min的升温速度加热到400~800℃,烧结6~10h。降温至室温,二次研磨,过400目筛子得到硅基负极材料。
相比于现有的研究技术,本发明的特征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理工大学,未经江西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4004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建筑工程用安全梯
- 下一篇:一种氮掺杂绿色荧光碳量子点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