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混合动力车辆的发动机控制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63028.5 | 申请日: | 2020-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766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6 |
发明(设计)人: | 刘海亮;秦军超;刘婧;刘烨;张宗甫;窦志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蜂巢传动科技河北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W10/06 | 分类号: | B60W10/06;B60W10/02;B60W10/08;B60W20/15;B60W20/40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肖冰滨;王晓晓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合 动力 车辆 发动机 控制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的发动机控制方法及装置。本发明所述的发动机控制方法包括对所述发动机进行行车启动控制,其包括:从HCU激活针对发动机的第一启动指令的第一启动时刻,控制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的奇数挡离合器或偶数挡离合器从闭合状态转变为滑摩状态,并从第一启动时刻到激活针对发动机的第二启动指令的第二启动时刻的过程中,控制电机扭矩增加以使总扭矩保持不变;在从第二启动时刻到发动机的油泵开始工作的第三启动时刻,维持处于第二启动时刻的电机扭矩不变;以及从第三启动时刻开始,控制电机扭矩的变化,以使得发动机转速与电机转速同步变化以及使得总扭矩保持不变,直到完成发动机行车启动。本发明保证了发动机行车过程中的车辆的平顺性和动力性,并避免了出现闯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的发动机控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世界汽车工业所面临的两大难题是环境污染和石油资源匮乏,因此,环保和节能已成为现在及未来的汽车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同时各国的排放法规也日趋严格。顺应这一趋势,具有低污染、低油耗特点的混合动力车辆作为新一代清洁能源汽车应运而生。
以P2式串联混合动力车辆为例,混合动力车辆具有燃油驱动和电力驱动两种驱动方式,基于这两种驱动方式,混合动力车辆的优点在于车辆起动停止时,只靠电机带动,不达到一定速度,发动机就不工作,从而能使发动机一直保持在最佳工况状态,动力性好,排放量很低。但是,对于包括发动机、单离合器、电机、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等的串联混合动力车辆,其存在结构复杂、控制难度大的问题,特别是在行车过程中控制发动机时,极易出现不平顺和闯动,从而易损坏动力系统及影响车辆驾驶感受。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的发动机控制方法,以解决发动机行车控制中极易出现不平顺和动力闯动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的发动机控制方法,该混合动力车辆的发动机、自动离合器、电机及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的输入轴依次串联,且所述发动机和所述电机两者总体输出的总扭矩通过所述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的输出轴输出作用于轮端,所述混合动力车辆的发动机控制方法包括对所述发动机进行行车启动控制,包括:从混合动力整车控制器(Hybrid ControlUnit,HCU)激活针对所述发动机的第一启动指令的第一启动时刻,控制所述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的奇数挡离合器或偶数挡离合器从闭合状态转变为滑摩状态,并从所述第一启动时刻到发动机控制器((Engine Control Unit,ECU)激活针对所述发动机的第二启动指令的第二启动时刻的过程中,控制电机扭矩增加以使所述总扭矩保持不变;在从所述第二启动时刻到所述发动机的油泵开始工作的第三启动时刻,维持处于所述第二启动时刻的电机扭矩不变;以及从所述第三启动时刻开始,控制所述电机扭矩的变化,以使得发动机转速与电机转速同步变化以及使得所述总扭矩保持不变,直到完成发动机行车启动。
进一步的,针对所述第一启动时刻到所述第二启动时刻的过程,所述控制电机扭矩增加包括:控制所述电机扭矩增加第一扭矩增量TΔ1。其中该第一扭矩增量TΔ1通过下式确定:
TΔ1=T原(1/f效率-1)
其中,T原表示所述总扭矩,f效率表示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的离合器传递效率系数,且该传递效率系数与所述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的奇数挡离合器或偶数挡离合器主/从动的转速差相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蜂巢传动科技河北有限公司,未经蜂巢传动科技河北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6302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低成本软硬双相纳米复合永磁导电触头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多负荷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