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动机承重梁用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19249.2 | 申请日: | 2020-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142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发明(设计)人: | 蒋光阳;马强强;曾厚旭;薛珑;朱勇;张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龙创汽车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5/12 | 分类号: | B60K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汇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94 | 代理人: | 董涛 |
地址: | 201500 上海市金山***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承重 连接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承重梁,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承重梁用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设有与门槛边梁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旁连有与车身A柱固定连接的第三连接部,第三连接部上以及第三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设有圆弧形的加强槽,加强槽连有圆弧形的覆盖壳体,覆盖壳体的侧缘与加强槽的周缘连接,覆盖壳体与第一连接部固定;第一连接部与第三连接部之间的部位以及覆盖壳体开设有工艺孔;不通过装配零件,直接与车身骨架传递冲击力,提高了冲击力的传递效率,加强槽与覆盖壳体形成鼓包,鼓包让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三连接部之间形成整体,并在三者之间形成传力通道,增强了自身承受与传递冲击力的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承重梁,尤其是涉及一种发动机承重梁用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发动机承重梁位于发动机的底部,用于承载发动机以及与底盘连接参与整个车身的强度。现有的发动机承重梁两端会通过一块板状的连接件与车A柱下方的一个装配零件固定连接,该装配零件通过螺栓或者铆钉装配在车身骨架上。
现有技术中,发动机承重梁可参考专利公告号为CN203438833U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一种汽车发动机承重梁,包括左侧组件、中间横梁、右侧组件,左侧组件、中间横梁和右侧组件为一体成型的整体式,左侧组件和右侧组件上均开有腰形孔,中间横梁内设有若干加强立柱,其前端设有向外的折弯板,加强立柱的一端连接中间横梁的上端,另一端连接折弯板的折弯处。
但是现有的发动机承重梁在使用时,若车辆前部发生碰撞,碰撞后,汽车称重梁两侧连接的板状连接件会将撞击力传递给其连接的装配零件,由于装配零件是通过螺栓或者铆钉装配在车身骨架上,其传递的冲击力有限,因此需要一种连接件结构来增强其自身承受以及传递冲击力的性能。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增强了自身承受与传递冲击力性能的发动机承重梁用连接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发动机承重梁用连接结构,包括与发动机承重梁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发动机承重梁的一端设有与门槛边梁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旁固定连接有与车身A柱固定连接的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上以及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部位设有圆弧形的加强槽,所述加强槽固定连接有圆弧形的覆盖壳体,所述覆盖壳体的侧缘与所述加强槽的周缘固定连接,所述覆盖壳体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三连接部之间的部位以及所述覆盖壳体开设有工艺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车身前部受到冲击力时,第一连接部首先受力,然后将冲击力通过第二连接部传递给门槛边梁,并通过第三连接部传递给车身A柱,不通过装配零件,直接与车身骨架传递冲击力,提高了冲击力的传递效率,加强槽与覆盖壳体形成鼓包,鼓包让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三连接部之间形成整体,并在三者之间形成传力通道,鼓包的弧形凸出结构能够增强其受力能力,不易损坏,提高其传力上限,增强了自身承受与传递冲击力的性能。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之间的所述工艺孔与车身骨架之间设有第一工艺过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艺孔通过第一工艺过孔与车身骨架上的结构进行连接,用于进一步稳定鼓包的形状,提升从外部其鼓包形状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自身承受与传递冲击力的性能。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加强槽内壁设有第二工艺过孔,所述第二工艺过孔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覆盖壳体的所述工艺孔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工艺过孔在鼓包内拉住加强槽与覆盖壳体,从而从内部提升鼓包形状的稳定性,更进一步增强自身承受与传递冲击力的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龙创汽车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龙创汽车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1924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携式紫外杀菌灯具
- 下一篇:一种基于超薄透镜光源周边的供电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