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动机冷却系统以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920674965.7 | 申请日: | 2019-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1819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8 |
发明(设计)人: | 孟龙灿;何永玲;郑冠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11/04 | 分类号: | F01P11/04;F01P11/00;F02N19/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李健;蒋爱花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顺义区双***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冷却系统 以及 汽车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以及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发动机(10)、冷却液水箱(20)、暖风装置(30)和排气组件,冷却液水箱用于向发动机提供冷却液,排气组件包括连接发动机以使发动机产生的废气能够排放至外界的排气腔道以及邻接排气腔道设置的废气热交换水道(41),暖风装置和发动机之间设置有循环管组以使冷却液能够在发动机和暖风装置之间循环,废气热交换水道连接所述循环管组以使在发动机和暖风装置之间循环的冷却液能够经过废气热交换水道。本申请提供的发动机冷却系统能够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的热量,从而使得发动机冷启动时能够尽快达到正常工作温度,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以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的主循环包括两种循环,冷车循环和正常循环,在发动机温度较低时,比如在天气寒冷的季节启动发动机时,冷却系统此时进行冷车循环,以使发动机能够尽快升温到达正常工作温度,但是即使冷却系统只进行冷车循环,发动机的升温速度仍然较为缓慢,尤其是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而过长的暖机时间会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以及空气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发动机冷启动时暖机时间过长的问题,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发动机、冷却液水箱、暖风装置和排气组件,所述冷却液水箱用于向所述发动机提供冷却液,所述排气组件包括连接所述发动机以使所述发动机产生的废气能够排放至外界的排气腔道以及邻接所述排气腔道设置的废气热交换水道,所述暖风装置和所述发动机之间设置有循环管组以使所述冷却液能够在所述发动机和所述暖风装置之间循环,所述废气热交换水道连接所述循环管组以使在所述发动机和所述暖风装置之间循环的所述冷却液能够经过所述废气热交换水道。
优选地,所述循环管组与所述废气热交换水道的连接处设置有节温器,所述节温器配置为仅在所述冷却液的温度低于特定值时,所述冷却液经过所述废气热交换水道。
优选地,所述循环管组包括用于使所述冷却液由所述暖风装置流向所述发动机的暖风出水管和用于使所述冷却液由所述发动机流向所述暖风装置的暖风进水管,所述废气热交换水道连接所述暖风进水管。
优选地,所述暖风进水管包括连接所述发动机的第一管段、连接所述暖风装置的第二管段以及位于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之间的中间管段,所述废气热交换水道与所述中间管段并联连接,所述节温器设置在所述第一管段、所述第二管段以及所述废气热交换水道的共同交汇处,所述节温器连接所述第一管段且包括连接所述废气热交换水道的A口和连接所述中间管段的B口,当所述冷却液的温度低于所述特定值时,所述A口打开,所述B口关闭,当所述冷却液的温度不低于所述特定值时,所述B口打开,所述A口关闭。
优选地,限定所述特定值为X℃,80℃≤X℃≤100℃。
优选地,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膨胀水箱,所述发动机的除气口和所述膨胀水箱之间设置有除气管,所述除气管上设置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配置为由所述发动机至所述膨胀水箱的方向导通。
优选地,所述排气组件包括排气管路和连接所述排气管路的末端的排气消声器,所述排气管路和所述排气消声器共同限定所述排气腔室,所述废气热交换水道邻接所述排气消声器设置。
优选地,所述废气热交换水道为环绕所述排气消声器的整周设置的环状件。
优选地,所述废气热交换水道设置在所述排气消声器的外壳和所述排气消声器的消声材料层之间。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67496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