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轻量化减压阀及发动机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67750.1 | 申请日: | 2019-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200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发明(设计)人: | 王良;陈志敏;刘建文;罗中吉;陈前程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L13/08 | 分类号: | F01L1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胡博文 |
地址: | 40006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量化 减压阀 发动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轻量化减压阀及发动机,轻量化减压阀包括减压阀及扭簧,所述减压阀包括减压甩块及减压阀轴,所述减压阀轴以可单自由度转动的方式设置于凸轮轴安装孔内且所述减压阀前端形成用以控制气门摇臂行程的控制凸轮,所述减压甩块位于所述凸轮轴端面以外,所述扭簧用于为所述减压阀提供回复力。本发明公开的一种轻量化减压阀及发动机,其减压阀结构仅由减压阀和扭簧组合而成,减压阀的轴向限位和径向限位均由其自身结构改进来满足限位要求,如此,该减压阀结构及使用该减压阀结构的发动机不仅结构简单,且零件数量大大减少,达到轻量化的设计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启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轻量化减压阀及发动机。
背景技术
减压阀是用在大排量发动机的启动时,靠外部动力无法完成压缩冲程,需要在气缸压力减小的情况下让飞轮转速升高后猛松减压阀结构,靠飞轮惯性冲过压缩冲程然后点燃油料启动。
现有减压阀结构大致分为两种:1、减压阀装配到凸轮轴轴径中,与凸轮轴间隙配合,减压阀工作时对应的发动机转速不受控;2、减压阀座固定在凸轮轴轴径端面,与凸轮轴过盈配合,当减压阀损坏时需更换整个凸轮轴组合机构,维修成本较高。以上两种减压阀均安装在凸轮内部,以凸轮轴组合的形式整体装配在气缸头上,增加了凸轮轴及气缸头开档距离,从而增加凸轮轴及气缸头的重量,并且这样的减压阀结构复杂,零部件众多,装配难度高。
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一种轻量化减压阀及发动机,能够优化减压阀结构,减少需要装配的零部件,降低成本,达到轻量化的设计目的。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轻量化减压阀及发动机,其减压阀结构仅由减压阀和扭簧组合而成,减压阀的轴向限位和径向限位均由其自身结构变形来满足限位要求,如此,该减压阀结构及使用该减压阀结构的发动机不仅结构简单,且零件数量大大减少,达到轻量化的设计目的。
本发明的轻量化减压阀,包括减压阀及扭簧,所述减压阀包括减压甩块及减压阀轴,所述减压阀轴以可单自由度转动的方式设置于凸轮轴安装孔(以凸轮轴端面沿轴线方向向内形成的沉孔,且沉孔在气门摇臂对应位置形成开口供减压阀轴前端的控制凸轮与气门摇臂直接接触,进而在控制凸轮转动的时候可以控制气门摇臂的行程以此来达到控制气门开度的目的)内且所述减压阀轴前端(深入安装孔的一端)形成用以控制气门摇臂行程的控制凸轮,所述减压甩块位于所述凸轮轴端面以外,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形成偏转并带动减压阀轴转动,位于减压阀轴前端的控制凸轮也随之转动,致使控制凸轮与气门摇臂接触位置的半径发生变化驱动气门摇臂上下运动,进而改变气门的开度对发动机燃烧室进行减压,所述扭簧用于为所述减压阀提供回复力,在发动机启动时,起动瞬间发动机转速较小,此时减压甩块离心力不足以克服扭簧预装力,减压阀轴上的控制凸轮处于工作状态,当凸轮旋转至此处时,控制凸轮顶起排气门摇臂,关闭状态的气门突然打开,使得发动机燃烧室瞬间减压。当发动机正常启动后,发动机转速增加,此时减压甩块离心力足以克服扭簧预装力,减压甩块旋转,离心限位槽贴合螺栓I表面停止,减压阀轴上的控制凸轮处于非工作状态,不会影响排气门摇臂运动,不会减压。
进一步,所述减压阀轴穿过开设于正时从动链轮端面的过孔安装于所述凸轮轴安装孔内,正时从动链轮端面的过孔与其中心工艺孔连通以此来实现减压阀的装配,在减压阀轴限位凹槽与过孔配合时时其中心工艺孔提供让位保证过孔卡入限位凹槽内,所述减压阀轴对应于所述过孔开设限位凹槽用于对减压阀轴进行轴向限位,避免减压阀轴的轴向窜动,无需增加其他零部件来对减压阀进行轴向限位,结构简单,所述正时从动链轮位于所述减压甩块与所述凸轮轴之间。
进一步,所述正时从动链轮通过螺栓I固定于所述凸轮轴端面;所述螺栓I尾部沿远离所述凸轮轴的方向轴向延伸形成用于限位所述减压甩块的限位凸块,将螺栓I用作于对减压甩块的径向限位零部件,一件两用,减少零部件数量,简化装配步骤,满足轻量化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6775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