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10824.8 | 申请日: | 2019-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022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4 |
发明(设计)人: | 丁玉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丁玉兰 |
主分类号: | B65F1/14 | 分类号: | B65F1/14;B65F1/00;B65F1/16;B01D46/00;B01D53/02;B01D53/74 |
代理公司: | 昆明合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3210 | 代理人: | 牛林涛 |
地址: | 361003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垃圾 分类 回收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装置,包括亭体、垃圾箱、挤压装置、净气装置、控制系统、感应装置;亭体内部设有隔板将亭体分为回收区、工作区、净化区;垃圾箱安装在亭体底部的回收区,挤压装置安装在分隔回收区与工作区的隔板上并位于垃圾箱上方,分隔回收区与工作区的隔板上设有通风口;所述净气装置安装在分隔工作区与净化区的隔板上并与工作区连通;所述控制系统分别与挤压装置、净气装置连接;设计了一种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装置,设置不同的垃圾分类回收箱,并在回收时根据选择打开对应的入口,分类回收垃圾,并对垃圾箱中的垃圾压缩,充分使用垃圾箱空间,并对垃圾产生的空气净化,减轻垃圾产生的臭气污染环境,影响生活环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垃圾分类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也随之增长,随处可见的生活垃圾及其产生的臭气围绕在我们的生活空间,目前对垃圾的处理主要是集中收纳、统一填埋或焚烧。在生活区集中收纳时,主要是在人们的生活区域内放置垃圾桶分类收集,由于垃圾箱多为敞口状态,人们在扔垃圾的时候易将垃圾随意扔到垃圾桶中,造成难以分类,在垃圾回收后不能很好的回收利用;且敞口的垃圾箱在装有垃圾时,即便将垃圾箱盖上盖子,垃圾也易腐坏变味产生臭气,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污染环境;且垃圾箱的体积有限,在装载垃圾时容易被垃圾在内部撑起空间,以致垃圾箱不能装满,但垃圾已经堆至垃圾箱的入口,影响垃圾箱的利用率,降低垃圾回收员的工作效率;在回收垃圾时,由于垃圾箱的容量有限,且无法及时告知垃圾回收工作人员,容易造成垃圾堆积在外或溢出,影响环境,且易产生臭气污染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装置,设置不同的垃圾分类回收箱,并在回收时根据选择打开对应的入口,分类回收垃圾,并对垃圾箱中的垃圾压缩,充分使用垃圾箱空间,并对垃圾产生的空气净化,减轻垃圾产生的臭气污染环境,影响生活环境。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并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内容实现的:
一种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装置,包括亭体、垃圾箱、挤压装置、净气装置、控制系统;所述亭体为一端开口的空心长方体,开口端设有盖板,盖板上设有太阳能电池板,亭体内部设有隔板将亭体分为回收区、工作区、净化区,亭体侧壁设有与净化区连通的出风口;所述垃圾箱通过亭体底端的滑轨安装在亭体底部的回收区,所述挤压装置安装在分隔回收区与工作区的隔板上并位于垃圾箱上方,分隔回收区与工作区的隔板上设有通风口;所述净气装置安装在分隔工作区与净化区的隔板上并与工作区连通;所述控制系统分别与挤压装置、净气装置连接;
所述垃圾箱为两端开口的双层长方体,垃圾箱内层与垃圾箱外层相对应的侧板之间存在间距,并通过滑柱与楔形滑槽配合连接,在垃圾箱底端铰接有底盖,侧壁上设有内部安装顶盖的滑槽,顶盖可转动盖合在垃圾箱顶端;
所述挤压装置包括内部设有压力传感器的挤压盘、升降机构,挤压盘正对垃圾箱顶端,并在挤压装置和垃圾箱的开口端之间设有包裹挤压盘、垃圾箱顶部开口端的过渡仓,过渡仓的侧壁设有连通亭体的通道仓,并在亭体对应通道仓的位置设有可锁定、开启的小门;
所述净气装置包括套筒、风扇、过滤网、滤芯;所述套筒为两端开口的空心柱状结构,一端安装在分隔回收区与工作区的隔板,并与工作区连通,另一端位于净化区内,风扇、过滤网、滤芯一次从套筒靠近隔板的一端自下而上安装在套筒内;所述净化区内设有紫外灯;
进一步的,所述垃圾箱内层为四块侧板接触连接组成,侧板连接处的边缘为45°斜边;所述底盖通过设置在垃圾箱上的卡扣和设置在底盖上的卡板连接,并在卡板与卡扣上对应设有插孔,插孔内设有活动插销;所述楔形滑槽宽度大的一端朝向底盖,宽度小的一端朝向顶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丁玉兰,未经丁玉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1082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