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CVD金刚石辐照探测器的封装体有效
申请号: | 201821727169.7 | 申请日: | 2018-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178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6 |
发明(设计)人: | 刘金龙;郭彦召;李成明;郑宇亭;原晓芦;安康;魏俊俊;陈良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T1/16 | 分类号: | G01T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广友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11237 | 代理人: | 张仲波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探测器 金刚石 辐照 封装体 中间绝缘层 电极 绝缘性 上下层 陶瓷基印刷电路板 陶瓷基PCB板 本实用新型 电路损耗 二次利用 金线键合 螺钉固定 螺钉连接 响应信号 暗电流 层结构 金属化 拆装 端盖 盖帽 键合 封装 噪声 电路 损伤 组装 并用 侧面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CVD金刚石辐照探测器的封装体。所述封装体,包括上下层陶瓷基印刷电路板(PCB)、中间绝缘层、上下层端盖、金属化后的CVD金刚石探测器。通过金线键合的方式连接金刚石探测器与PCB板间的电路,减少了电路损耗,有利于得到稳定的响应信号;采用陶瓷基PCB板,减少了辐照对封装的影响,降低不必要的噪声;采用3层结构,中间绝缘层保证了金刚石侧面的绝缘性,并使得金刚石上下面电极分别与上下两个PCB板进行键合,提高了探测器的电极间的绝缘性,进一步降低暗电流;上下盖帽在最后组装并用螺钉固定,可以防止因为外力而造成的器件的损伤;各层均通过螺钉连接,方便器件拆装有利于金刚石的二次利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CVD金刚石探测器测试封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CVD 金刚石辐照探测器封装体结构设计。
背景技术
由于金刚石具有很大的禁带宽度,稳定的SP3键原子结构,可以保证在高强度辐照强度下,能有效抵挡高能粒子入射到金刚石中所产生的联级反冲。另外,金刚石还拥有高载流子迁移率、高导热性能、最强的硬度,可以满足金刚石探测器在恶劣的环境中稳定的工作。国外已经开展了很多相工作,比如在医疗X射线探测、快中子响应、α射线、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像素探测器以及其他高能领域均有CVD金刚石探测器的身影。随着不断应用和发展,CVD金刚石探测器逐渐被认为是取代传统硅基半导体固态探测器,并称为下一代辐照探测器的最理想选择。
传统辐照金刚石探测器,均采用绝缘树脂实现绝缘,以及金属压片完成外电路连接,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在较强辐照条件下,粒子入射到封装体将发生原子的位移及替换累积辐照损伤,会使得原本绝缘性良好的树脂变差,进而增加暗电流以及噪声。
2、由于金刚石禁带宽度较大,电子-空穴激发能较大,则粒子在金刚石所激发的电信号较弱。如果仅使用金属压片完成电路连接,将导致较大的接触电阻,不利于信号的收集和能量的分辨。
3、探测器器件不便于拆装,也不利于金刚石的二次利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辐照金刚石探测器的封装体,以解决金刚石辐照探测封装与测试存在的问题。包括双面实现金属化的高质量CVD金刚石探测器在内,其封装体整体分为3层,上下两层为相同陶瓷基印刷电路板(PCB),中间层为绝缘垫片,三层结构通过螺钉固定。
一种CVD金刚石辐照探测器的封装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层陶瓷基印刷电路板PCB、中间绝缘层、上下层端盖、金属化后的CVD金刚石探测器;中间绝缘层位于上下层陶瓷基印刷电路板PCB之间,金属化后的CVD金刚石探测器位于中间绝缘层中间的方孔内。
进一步地,CVD金刚石辐射探测器的金刚石材料使用微波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制备,并经激光切割、研磨、抛光以及表面清洗得到。
进一步地,CVD金刚石辐射探测器表面金属化材料为Cr+Au金属层,其中 Cr的厚度10-50nm,Au的厚度80-200nm,且需要在高温下退火处理。
进一步地,所述上下层陶瓷基印刷电路板PCB板为单面中心开孔陶瓷基板,且中心开孔周围布置有一定尺寸的矩形或圆形金属导电层,并由该金属导电层向四周辐射4路导电层;导电层基底金属铜厚度为20um,表面经镍钯金处理,镍钯金镀层厚度达到1μm。
进一步地,介于上下两层PCB板之间的绝缘层材料,厚度与CVD金刚石材料相当。
进一步地,CVD金刚石探测器两侧金属层通过金引线与上下层PCB板导电层连接,并且金刚石上下表面电极分别单独走线到上下两个PCB板。
进一步地,金刚石辐射探测器、上下PCB板,中间绝缘层形成的器件组装后通过上下添加聚酰亚胺盖帽进行保护,且通过8个贯穿整个器件的通孔采用螺钉固定。
本实用新型要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72716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