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动机EGR系统和发动机EGR系统的诊断策略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453614.X | 申请日: | 2018-1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663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0 |
| 发明(设计)人: | 崔亚彬;张士伟;刘义佳;关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2M26/49 | 分类号: | F02M26/49;F02M26/47 |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黄德海 |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egr 系统 诊断 策略 | ||
一种发动机EGR系统和发动机EGR系统的诊断策略,发动机EGR系统包括:EGR管路,所述EGR管路上设有EGR冷却器和EGR阀,所述EGR阀的进气端与所述EGR冷却器的出气端相连;压差传感器,所述压差传感器的进口端可选择性地与所述EGR管路上的第一点和第二点中的一个连通,所述第一点位于所述EGR冷却器的进气端,所述第二点位于所述EGR冷却器的出气端、所述EGR阀的进气端之间,所述压差传感器的出口端与所述EGR管路相连,且连接点位于所述EGR阀的出气端;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压差传感器通讯连接。本发明的发动机EGR系统可实现EGR冷却器、EGR阀的堵塞情况检测,有助于准确调节EGR率,避免因为EGR率调节不准确的问题造成发动机爆燃以及油耗增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发动机EGR系统和发动机EGR系统的诊断策略。
背景技术
环境问题,能源危机,苛刻的排放及油耗法规的出台,为内燃机行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降油耗、降排放是目前最核心的两个问题。
在上述背景下,各车企及研究机构提出低压EGR系统应用于汽油机,将废气由催化器后引出,引入到压气机前,用冷却后的废气引入缸内,降低缸内工质的温度及比热比,降低中小负荷的泵气损失,在大负荷引入EGR后,可以降低压缩终点温度,从而可以向前提点火角,从而提高高负荷的热效率。
所述发动机EGR系统为外部EGR,其是将催化器后的废气引到进气增压器前,需要经过增压器,进气中冷器以及节气门进入到发动机缸内。经过冷却的EGR对中高负荷爆震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在小负荷对燃烧起到负面作用,在增加EGR的小负荷区域,会造成燃烧不稳定,并且有一定的失火的风险。因此在小负荷需要提高冷却液温度,降低摩擦的同时,增加燃烧稳定性,从而降低失火风险,降低油耗。在中等负荷,需要较低的水温,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爆震,在高负荷及功率点,需要尽可能低的水温,这样可以进一步降低外特性的爆震,极大的提升动力性,在功率点降低排气温度,提升功率。
EGR由燃烧废气构成,在受到冷却器冷却后容易凝结,结焦,对EGR冷却器及EGR阀造成堵塞。EGR管路的堵塞会造成EGR率调节不准确,在高负荷需要大EGR率的工况下,EGR率调节不准确容易造成发动机严重的爆震,有报废发动机的风险。
相关技术中,还未有较为简单的系统和策略用来测试EGR冷却器及EGR 阀的堵塞情况,存在改进空间。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发动机EGR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发动机EGR系统,包括:EGR管路,所述EGR管路上设有EGR冷却器和EGR阀,所述EGR阀的进气端与所述EGR冷却器的出气端相连;压差传感器,所述压差传感器的进口端可选择性地与所述EGR管路上的第一点和第二点中的一个连通,所述第一点位于所述EGR冷却器的进气端,所述第二点位于所述EGR冷却器的出气端、所述EGR阀的进气端之间,所述压差传感器的出口端与所述EGR管路相连,且连接点位于所述EGR阀的出气端;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压差传感器通讯连接,以根据所述压差传感器的检测值判断所述EGR管路的堵塞故障。
进一步地,所述的发动机EGR系统,还包括: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一点相连,所述三通阀的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二点相连,所述三通阀的第三接口与所述压差传感器的进口端相连,所述三通阀的第三接口可选择性地与所述三通阀的第一接口或第二接口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的发动机EGR系统,还包括:单向阀,所述单向阀连接在所述压差传感器的出口端与所述EGR管路之间,且所述单向阀从所述压差传感器的出口端到所述EGR管路单向导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5361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