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等梯度缓释多酚自组装抗氧化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70512.1 | 申请日: | 2018-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890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9 |
发明(设计)人: | 孙波;张民;王维君;周庆礼;吴涛;司传领;刘锐;倪永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47/61 | 分类号: | A61K47/61;A61P39/06;A23L3/349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 代理人: | 杨欢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滨***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梯度 缓释多酚 组装 氧化 复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食品添加剂和生物药剂复合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等梯度缓释多酚自组装抗氧化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称取磺化纳米纤维素乳液,加入去离子水,超声处理得到均一乳液;取干燥后多酚固体粉末加入2倍质量份的有机溶剂中,并与恒温水浴超声仪中超声处理使多酚固体粉末充分溶解得到多酚溶液;将得到的乳液与所述的多酚固体溶液进行自组装过程得到磺化纳米纤维素‑多酚抗氧化复合物;之后通过体外模拟胃液和体外模拟肠液实验对于磺化纳米纤维素‑多酚抗氧化复合物在人体内的多酚缓释效果的进行体外模拟表征。本申请中利用多酚分子在磺化纳米纤维素颗粒表面的单层自组装吸附进而从技术层面保证了其在人体内的等梯度释放。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添加剂和生物药剂复合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等梯度缓释多酚自组装抗氧化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功能性添加剂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效果与其释放浓度有直接相关性。常规制备方法制得的复合物,其在进入人体内的释放速率随时间推移呈指数性降低,导致其功能在作用初期过度发挥,而在后期阶段因浓度过低而近乎无效。近年来取得广泛关注的添加剂缓释系统通过将功能性添加剂与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材料以物理或者化学方式结合,使其在生物体内利用浓度梯度实现渗透和扩散,从而达到在局部持续释放的效果。该方式可以有效减缓目标物的释放速率,并能使功能性助剂靶向抵达人体的特定部位。与传统制剂相比,缓释系统可以显著减少添加剂的服用次数和剂量,并提高添加剂的生物利用度,降低各种毒副作用。虽然目前一些新型的缓释递送系统已经成功应用于食品和医药行业,但在技术层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递送载体在生物体内环境中对于负载物的释放模式的优化。根据添加剂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生物基载体和负载方法可获得具有良好释放效果的体内缓释系统。
多酚,作为常用功能性添加剂的其中一种,其在食品和生物制药领域内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于食品行业而言,多酚的强抗氧化性能够有效中断脂肪氧化的链式反应,抑制氧化产物的生成。多酚本身还具有很强的抑菌性,并且能够有效防止天然色素因光照而产生的质变,从而延长储藏时间。而在生物医药领域,多酚可以控制肠道菌群、改善调节肠道内环境,而且可以有效预防胃癌、肠癌等肿瘤疾病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目前,对于多酚类物质的缓释主要通过微胶囊或者乳液的形式实现,例如,申请号201711438916.5提出了一种用于实现茶多酚可控释放的食品级W/O/W型乳浊液的制备方法。申请号201710585270.7提出了一种具有定点释放特性的茶多酚微胶囊及其应用。但是上述方法均普遍存在着制备过程复杂的缺陷,且从机理角度而言难以实现对于目标物等梯度释放的有效控制。
本发明即针对复合物在人体内不均一释放的问题,创新性采用纳米自组装技术,使用磺化纳米纤维素作为负载基材,完成对多酚分子的负载,并实现其在人体内的等梯度缓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等梯度缓释多酚自组装抗氧化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等梯度缓释多酚自组装抗氧化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称取磺化纳米纤维素乳液,加入该乳液3倍质量份的去离子水,超声预处理得到均一乳液;取干燥后的多酚固体粉末加入到2倍质量份的有机溶剂中,并于恒温水浴超声仪中超声处理使多酚固体粉末充分溶解得到多酚溶液;将得到的磺化纳米纤维素乳液与所述的多酚溶液进行自组装处理得到磺化纳米纤维素-多酚抗氧化复合物的复配混合液;之后通过体外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实验对磺化纳米纤维素-多酚抗氧化复合物在人体内的多酚缓释效果进行体外模拟表征。
复配混合液中的磺化纳米纤维素与多酚的绝干质量比按照自组装的技术要求严格限定于50: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科技大学,未经天津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7051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