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运行燃烧发动机的方法、燃烧发动机和机动车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177730.3 | 申请日: | 2018-10-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543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 发明(设计)人: | M.基尔;B.霍夫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1P3/20 | 分类号: | F01P3/20;F01P7/14;F02B29/04;F02M26/28;F02M26/33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万欣;李强 |
| 地址: | 德国沃***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运行 燃烧 发动机 方法 机动车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运行燃烧发动机的方法、燃烧发动机和机动车,具体而言,设置有一种用于运行燃烧发动机的方法,该燃烧发动机至少具有内燃机、新鲜气体线路和包括周围环境换热器的冷却系统。到新鲜气体线路中集成有可尤其为废气涡轮增压器的一部分的压缩机,且在压缩机和内燃机之间集成有压缩空气冷却器。压缩空气冷却器此外集成到冷却系统中。该方法特征在于如下,即在对于内燃机的运行的负荷要求的提高的情形中,在冷却系统中流动的且进入到压缩空气冷却器中的冷却剂的温度下降。由此,压缩空气冷却器的冷却功率提高且因此同样实现进入到内燃机中的新鲜气体(压缩空气)的温度的下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运行燃烧发动机的方法、一种适用于执行这样的方法的燃烧发动机以及一种带有这样的燃烧发动机的机动车。
背景技术
用于机动车的燃烧发动机通常具有冷却系统,在其中冷却剂借助于一个或多个冷却剂泵在至少一个冷却循环中输送且在此热能由集成到冷却循环中的部件、此外内燃机接收。如果已经达到燃烧发动机的运行温度范围,该热能紧接着在周围环境换热器(Umgebungswärmetauscher)、尤其所谓的主冷却器中以及暂时在加热换热器(Heizungswärmetauscher)中给出到周围环境空气处,在加热换热器的情况中传递到设置用于空气调节(Klimatisierung,有时也称为空调)机动车的内部空间的周围环境空气处。
用于机动车的燃烧发动机此外可具有废气再循环部(Abgasrückführung),借助于其由燃烧发动机的内燃机生成的废气的一部分可从燃烧发动机的废气线路中再循环到燃烧发动机的新鲜气体线路中且经由其再循环到内燃机中。由此尤其确定的有害物质排放(Schadstoffemission)应在燃烧发动机的运行中保持成较低。已知所谓的高压废气再循环部的使用,在其中从属于此的废气再循环管路在废气涡轮增压器的集成到废气线路中的涡轮上游从废气线路中分叉且在废气涡轮增压器的集成到新鲜气体线路中的压缩机下游通到新鲜气体线路中。此外,已知所谓的低压废气再循环部的使用,在其中从属于此的废气再循环管路在废气涡轮增压器的涡轮下游从废气线路分叉且在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压缩机上游通到新鲜气体线路中。为了避免供应给内燃机的新鲜气体(其在激活的废气再循环部的情形中为空气废气混合物)的过高的温度,可设置成,(AGR)冷却器集成到废气再循环管路中,其作为换热器实现了热能从待再循环的废气到同样穿流换热器的冷却剂上的过渡。通常,这样的AGR冷却器集成到燃烧发动机的同样包括内燃机的冷却通道的冷却系统中。
设置用于机动车的驱动的燃烧发动机通常被加载,以便提高特定的功率且降低特定的燃料消耗。广泛传播的是燃烧发动机借助于一个或多个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加载。其包括带有涡轮运转轮(Turbinenlaufrad,有时也称为涡轮工作轮)的涡轮,其由从燃烧发动机的内燃机喷出的废气流入且由此转动地受驱动。涡轮运转轮经由轴驱动压缩机的压缩机运转轮(Verdichterlaufrad),其集成到内燃机的新鲜气体线路中且由此压缩新鲜气体。备选地,这样的压缩机也可借助于另一驱动器、例如由内燃机本身或由电驱动马达来驱动。通过压缩,可此外提高带入到内燃机的燃烧空间中的新鲜气体的量和由此提高在工作循环(Arbeitsspiel)中可在燃烧空间中转换的燃料的量。同时,然而通过压缩,经压缩的新鲜气体的温度和由此特定的体积提高,这克服了燃烧空间的填充的通过压缩企图的提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通常压缩空气冷却器集成到压缩机下游的新鲜气体线路中,其促使通过压缩加热的新鲜气体(压缩空气)的至少部分再冷却(rückkühlen)。这样的压缩空气冷却器也可集成到燃烧发动机的冷却系统中,从而其冷却作用基于从新鲜气体到冷却系统的穿流压缩空气冷却器的冷却剂上的热过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7773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