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动机怠速稳定性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82276.0 | 申请日: | 2018-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451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2 |
发明(设计)人: | 程林;刘淑军;刘涛;鲁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D41/08 | 分类号: | F02D41/08;F02D41/30;F02D4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04 | 代理人: | 魏晓波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稳定性 控制 方法 控制系统 | ||
本发明公开发动机怠速稳定性控制方法,包括下述步骤:10)监测发动机在怠速工况下的第一转速信号和负荷信号;20)判断发动机是否处于怠速不稳定工况,若是,执行步骤30),若否,返回至步骤10);30)调整发动机参数,直至发动机处于怠速稳定工况。当发动机处于怠速不稳定工况时,能够根据发动机的当前转速和负荷自动调整发动机参数,以促进发动机处于怠速稳定状态,因此,能够降低发动机怠速工况下因负荷变化而处于不稳定状态的风险,从而提高发动机怠速工况时的稳定性,提高车辆的舒适性。本发明还公开发动机怠速稳定性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发动机怠速稳定性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车辆振动水平受发动机激励水平、传递路径隔振能力以及整车响应水平的综合影响,现有车辆的隔振方式通常为被动隔振,具体为:动力总成与车身之间通过悬置结构连接,来自动力总成的振动激励经悬置结构衰减后再传递至车身,被动隔振能力取决于悬置结构的隔振特性,而车辆的响应特性不仅受悬置结构的隔振特性影响,还受车身结构的影响。
在怠速工况下,发动机作为激励源在激励特性确定的情况下,一旦怠速转速确定,发动机在怠速工况下将一定的激励水平经隔振系统传递至整车,尽管发动机在怠速工况下转速相对稳定,但是,仍然会受到一些特定负荷的变化,比如发电负荷、机械负荷等,这些负荷的变化(比如转速的突然升高或降低)同样能够导致发动机在怠速下出现不平稳的工作状态,从而导致车辆出现间歇性抖动,出现冲击振动现象,影响车辆的舒适性体验。
有鉴于此,如何提供一种发动机怠速稳定性控制方法,能够提高发动机怠速工况下的稳定性,从而提高车辆的舒适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发动机怠速稳定性控制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0)监测发动机在怠速工况下的第一转速信号和负荷信号;
20)判断发动机是否处于怠速不稳定工况,若是,执行步骤30),若否,返回至步骤10);
30)调整发动机参数,直至发动机处于怠速稳定工况。
可选地,步骤10)包括:
11)获取所述第一转速信号的第一长周期信号和短周期信号;
步骤20)包括:
21)判断所述第一长周期信号是否稳定,若是,返回至步骤10),若否,进行步骤22);
22)判断是否同时满足:所述负荷信号不大于第一预定负荷、所述短周期信号未处于第一稳定阈值范围内,若是,则判定发动机处于怠速低负荷工况,并执行步骤30);若否,则判定发动机未处于所述怠速低负荷工况。
可选地,步骤22)中,发动机未处于所述怠速低负荷工况时,进行下述步骤:
23)判断是否同时满足:所述负荷信号大于第二预定负荷、所述短周期信号未处于第二稳定阈值范围内,若是,则判定发动机处于怠速高负荷工况,并执行步骤30);若否,则判定发动机未处于所述怠高负荷工况,并返回至步骤10)。
可选地,步骤11)包括:
12)监测蓄电池的电压信号;
步骤22)具体为:
221)判断是否同时满足:所述负荷信号不大于所述第一预定负荷、所述短周期信号未处于所述第一稳定阈值范围内、所述电压信号大于第一预定电压,若是,则判定发动机处于所述怠速低负荷工况,并执行步骤30);若否,则判定发动机未处于所述怠速低负荷工况。
可选地,步骤11)还包括:
12)监测蓄电池的电压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8227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内燃机控制装置
- 下一篇:发动机故障检测方法、装置和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