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整车到发动机的测试工况转换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503181.8 | 申请日: | 2018-05-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419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31 |
| 发明(设计)人: | 胡熙;徐月云;刘昱;贺可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G01M15/04 |
| 代理公司: | 天津滨海科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11 | 代理人: | 薛萌萌 |
| 地址: | 30030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整车 发动机 测试 工况 转换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从整车到发动机的测试工况转换方法,其步骤如下:1、建立模块转换模型获;2、将相关信息参数化后输入转换模型;3、选择瞬时档位及传动比例,将整车工况的瞬时车速转换为发动机瞬时转速的实际值Ne(t);4、计算生成整车工况所对应的车辆的瞬时功率P(t);5、计算瞬态转速Nenorm(t)下可达到的最大输出功率Pmax(Nenorm(t));6、计算发动机瞬态负荷Le(t);7、逐秒计算选择的档位下发动机的瞬态转速和瞬态负荷参数[Nenorm(t),Le(t)],生成发动机的瞬态循环;统计两个参数的分布频率。本方法通用性强,可以适应不同整车测试循环的调整以及试验情景和车型多样性变化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交通运输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从整车到发动机的测试工况转换方法。
背景技术
工况是汽车行业一项重要的基础标准,是汽车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重要设计输入,是汽车各项性能指标标定优化时的主要基准,也是进行排放和油耗认证的基础。目前我国重型商用车排放和油耗认证时,使用的是两套测试体系:油耗是基于整车的转鼓试验进行测试和认证的,依据的标准为GB/T27840-2011《重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测试方法》,测试采用的循环为C-WTVC(China-World Transit Vehicle Cycle);而排放采用的基于发动机台架试验的认证方法,目前依据的标准为GB 17691-2005《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Ⅴ阶段)(以下简称“国五”),采用的测试循环为ETC(Europe Transient Cycle)和ESC(Europe Stable Cycle)。新发布的GB17691(中国第六阶段)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国六”)采取WHTC(World HarmonizedTransient Cycle)和WHSC(World Stable Transient Cycle)循环。
国六WHDC发动机循环的核心思想是在基础上,针对测试发动机的特有属性,生成该发动机专有的实际测试循环。这种动态方法能够提高测试对多种发动机的代表性以及和实际情景的吻合度。
随着我国重型商用车测试和认证体系研究的深入和成熟,能耗排放相关法规循环的制定将逐渐改变过去引用国外标准的模式,油耗和排放测试体系整体化、整合化是大势所趋。研究整车到发动机循环的转换方法,高效而灵活地生成适用于多种发动机和测试情景的试验循环,是发动机测试技术发展的必然方向。
《Development of a Worldwide Harmonized Heavy-duty Engine EmissionsTest Cycle》等学术报告中都明确提出发动机循环应该基于比较稳定的整车循环进行开发的观点,但是对整车循环转化为发动机循环的方法却鲜有阐释。因此,研发一种从整车到发动机的测试工况转换方法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针对现有的整车和发动机工况割裂的情况,深入全面地对整车和发动机运行工况之间关系的深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基于整车循环转化为发动机循环的计算方法,开发了由车辆仿真、档位选择和试验情景模拟等子模块构成的工况转换模型,提供了能够进一步优化发动机测试方法的技术路线,令生成的发动机工况其更加贴近车辆实际运行情况及相应的整车测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从整车到发动机的测试工况转换方法,其发动机工况生成流程的步骤如下:
(1)输入测试发动机外特性曲线的数据信息,计算确定其三个特征值参数,即:最低转速n_low、最高转速n_hi和最优转速n_pre。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0318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