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动机小循环冷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69132.6 | 申请日: | 2017-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078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5 |
发明(设计)人: | 熊盛林;李建龙;唐元媛;黄洪浪;徐天添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11/04 | 分类号: | F01P11/04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2104 | 代理人: | 俞鸿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小循环 冷却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冷却技术,具体是一种发动机小循环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发动机水冷系统包括大循环与小循环两种循环系统,小循环主要在发动机启动暖机时进行,可使发动机引擎迅速达到工作温度;大循环则主要在发动机运转时需要高效散热时进行。设置在水冷系统中的节温器是温感三通阀体器件,温度低时关闭,温度高时处于开启状态。传统的大循环、小循环水冷系统在机体冷却水套内部的路径是合并的,在出机体冷却水套之后才分流到不同的循环路径,小循环从分流管道连入节温器;大循环则从分流管道先经过外部的散热器散热后再连入节温器。传统的设计结构小循环水路长,参与循环水量偏大,不利于发动机暖机;小循环回流时需要设置的管路较长,布置困难。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小循环冷却系统,大循环、小循环出口分离,缩短小循环水路,布置方便且布局紧凑。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动机小循环冷却系统,包括发动机缸体冷却水套,小循环出水管路,缸体水冷循环进水口和节温器,所述小循环出水管路的一端连接于发动机缸体冷却水套靠近缸体水冷循环进水口处,所述小循环出水管路的另一端连接于节温器。
本实用新型1)缩短了小循环水路的总长度,从而减少了发动机冷启动时的热量散失,加快发动机暖机;2)小循环出水管路缩短,水冷系统布置更加方便,结构紧凑。
进一步地,所述发动机缸体冷却水套的两端分别设置小循环出水口和大循环出水口,所述大循环出水口远离所述缸体水冷循环进水口。大循环出水口与小循环出水口是分离的,且相距较远,小循环出水口靠近大循环进水口一端设置,小循环出水管路较短,布局紧凑,暖机迅速。
进一步地,所述小循环出水口设置在缸体第一缸孔周围的冷却水套上。将靠近水冷循环进水口处的缸孔称为第一缸孔,其他依次称为第二缸孔,第三缸孔;小循环出水口设置在第一缸孔周围的冷却水套上,可以使得小循环出水管路与进水管路距离较近,方便管路布置和管理,同时使小循环的循环路径更短,暖机速度更快。
进一步地,所述大循环出水口设置在缸体第三缸孔周围的冷却水套上。大循环出水口远离水冷循环进水口设置,可使大循环的循环路径较大,覆盖面积较大,加快发动机缸体的冷却和散热,使发动机不会过热。
进一步地,所述发动机缸体冷却水套中布置冷却液隔板。冷却液隔板起到限流和分流的作用,使发动机缸体冷却水套中的冷却液的流向和流量改变。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液隔板分别布置于小循环出水口附近和大循环出水口附近。在运行小循环时,大循环出水管路中的冷却液不流动,大多数冷却液从小循环出水口附近的冷却液隔板通过到达小循环出水口;在运行大循环时,小循环出水管路中的冷却液不流动,大多数冷却液从大循环出水口附近的冷却液隔板流过到达大循环出水口。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液隔板上开有过流孔。小循环出水口附近的冷却液隔板的过流孔可以选择较小的,当节温器关闭时,水泵加压泵入的冷却液较少直接从距离较近的小循环出水口附近的冷却液隔板的过流孔流过,进入小循环出水口;大循环出水口附近的冷却液隔板的过流孔可以选择较大的,当节温器打开时,水泵加压泵入的冷却液较多,大多数从距离较远的大循环出水口附近的冷却液隔板的过流孔流过,进入大循环出水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动机冷却系统大小循环总体位置关系俯视示意图。
图2为传统布置中发动机冷却系统大小循环总体位置关系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大循环的路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小循环的路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便于更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下述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公司,未经东风汽车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6913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柴油机水箱防开裂壳体结构
- 下一篇:涡轮增压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