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轴承正压防尘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06690.3 | 申请日: | 2017-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301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3 |
发明(设计)人: | 于松林;束铭宇;齐玉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玉柴联合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J15/40 | 分类号: | F16J15/40;F16C35/00;F16C37/00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4107 | 代理人: | 张永生 |
地址: | 24108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轴承 正压 防尘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轴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轴承正压防尘结构。
背景技术
轴承是在机械传动过程中起固定和减小载荷摩擦系数的部件,也可以说,当其它机件在轴上彼此产生相对运动时,用来降低动力传递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和保持轴中心位置固定的机件。轴承是当代机械设备中一种举足轻重的零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撑机械旋转体,用以降低设备在传动过程中的机械载荷摩擦系数。然而轴承是一种对工作环境比较敏感的元件,灰尘进入轴承室内会严重破坏轴承的油脂和润滑,从而导至轴承异常磨损,加速轴承失效,所以一些企业开始研究轴承的防尘结构。
目前,轴承防尘结构主要有接触式密封和防尘迷宫两种方式。上述两种防尘结构都只能做到被动防尘。对于接触式防尘结构,灰尘仍然会在接触式防尘结构的边缘堆积并损坏防尘结构;对于迷宫式防尘结构,灰尘仍然会通过迷宫的间隙进入轴承室内部。灰尘进入轴承室内部,加剧滚动体与轴承外圈和轴承内圈之间的磨损,导致轴承使用寿命短,磨损率高,更换次数频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轴承防尘结构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具有防尘和散热功能的轴承正压防尘结构,用于解决现有的防尘结构使用一段时间后,灰尘仍然会通过间隙进入轴承室内部,或灰尘在防尘结构的边缘堆积并损坏防尘结构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轴承正压防尘结构,包括轴承座、轴承和轴,所述轴承正压防尘结构还包括隔套,所述隔套固定套接在所述轴上,所述隔套与所述轴承之间形成轴承室空腔,在所述轴承座设有与压缩空气注入管适配的孔。
进一步的,所述隔套与所述轴为过盈配合,所述隔套与所述轴承座为间隙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隔套与所述轴承座之间的间隙值为0.8mm~0.12mm。
进一步的,所述压缩空气注入管与所述轴承室空腔连通,压缩空气经所述压缩空气注入管进入到所述轴承室空腔内,再经所述隔套与所述轴承座之间的间隙排出到大气中。
进一步的,所述压缩空气注入管插入到所述轴承室空腔内的长度大于所述隔套与所述轴承座之间的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压缩空气注入管注入所述轴承室空腔的空气的压强为3kPa~5kPa。
进一步的,所述压缩空气注入管与气源连接,所述气源与所述压缩空气注入管之间依次设有调压阀、空气过滤器和空气干燥器,所述调压阀、空气过滤器和空气干燥器均与所述压缩空气注入管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气源提供的压缩空气经过所述调压阀控制压缩空气的压强,再依次经过所述空气过滤器和所述空气干燥器对气体进行过滤和干燥,最后清洁干燥的压缩空气经所述压缩空气注入管进入所述到轴承室空腔。
进一步的,在所述轴承室空腔内设有气压检测传感器Ⅰ,在所述隔套压缩空气的排出侧设有气压检测传感器Ⅱ。
进一步的,所述气压检测传感器Ⅰ检测所述轴承室空腔内的气压,所述气压检测传感器Ⅱ检测所述轴承室空腔外侧的气压,根据气压检测传感器Ⅰ和气压检测传感器Ⅱ检测的数值,调节所述调压阀保证所述气压检测传感器Ⅰ检测的气压值大于所述气压检测传感器Ⅱ检测的气压值。
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优点为:
1.由于轴承室空腔内存在的正压,压缩空气由隔套和轴承座之间的间隙中流出,由于气流的作用,阻止了灰尘、泥水等进入轴承室空腔,从而达到了防尘的目的,避免了轴承因灰尘和泥水进入导致的润滑失效和异常磨损。
2.持续流动的压缩空气增强了轴承室的散热功能,从而降低轴承温度,改善了轴承的运行环境,增加了轴承的使用寿命。
3.利用隔套与轴承座之间固有的间隙作为压缩空气流出通道,无需另外加工压缩空气流出通道,节省了加工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轴承正压防尘结构的整体结构意图。
上述图中的标记分别为:1.轴承座;2.轴承;3.轴;4.隔套;5.压缩空气注入管;6.轴承室空腔;7.孔;8.气源;9.调压阀;10.空气过滤器;11.空气干燥器;12.气压检测传感器Ⅰ;13.气压检测传感器Ⅱ。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玉柴联合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玉柴联合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0669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煤矿机械用旋转密封结构
- 下一篇:一种磁流体密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