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动机冷却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94957.1 | 申请日: | 2017-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499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8 |
发明(设计)人: | 凌青海;李金印;陈杰;陈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3/20 | 分类号: | F01P3/20;F01P7/16;F01M5/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1 | 代理人: | 谭小容 |
地址: | 402247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冷却系统 | ||
1.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水泵、缸体(1)、缸盖(2)、电子节温器(3)、机油冷却器(4)、暖风机、散热器、膨胀水壶和循环水管;所述缸体(1)设置有缸体水套(11),所述缸盖(2)设置有缸盖水套(21),所述水泵设置在缸体水套(11)进水端,所述循环水管包括暖风进水管、暖风回水管、大循环进水管、大循环回水管和水套进水管(5);所述暖风机设置在暖风回水管与暖风进水管之间,所述散热器设置在大循环回水管与大循环进水管之间;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节温器(3)固定在缸盖(2)上,电子节温器(3)包括水套出水室(31)、主阀门(32)、副阀门(33)、大循环进水连接管(34)、大循环回水连接管(35)、小循环出口(36)、堵盖(37)、弹簧(38)和汇流管(39);所述汇流管(39)设置在小循环出口(36)外侧,所述堵盖(37)和弹簧(38)均设置在汇流管(39)中,弹簧(38)一端与堵盖(37)相抵接且另一端与汇流管(39)的内腔壁相抵接,自然状态下堵盖(37)在弹簧(38)的作用下关闭小循环出口(36);
堵盖(37)关闭小循环出口(36)时,冷却液主要流经路线为:缸体水套(11)、缸盖水套(21)、水套出水室(31)、暖风回水连接管(8)、暖风回水管、暖风机、暖风进水管、暖风进水连接管(7)、汇流管(39)、水套进水管(5)、水泵、缸体水套(11);
电子节温器(3)的主阀门(32)关闭且堵盖(37)打开小循环出口(36)时冷却系统进行小循环,冷却液小循环主要流经路线为:缸体水套(11)、缸盖水套(21)、水套出水室(31)、电子节温器(3)的内腔、小循环出口(36)、汇流管(39)、水套进水管(5)、水泵、缸体水套(11);
电子节温器(3)的主阀门(32)打开且副阀门(33)关闭小循环出口时冷却系统进行大循环,冷却液大循环主要流经路线为:缸体水套(11)、缸盖水套(21)、水套出水室(31)、电子节温器(3)的内腔、大循环回水连接管(35)、大循环回水管、散热器、大循环进水管、大循环进水连接管(34)、汇流管(39)、水套进水管(5)、水泵、缸体水套(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油冷却器(4)固定在缸体(1)上,机油冷却器(4)的进水口与缸体水套(11)连接,机油冷却器(4)的出水口与水套出水室(31)之间通过机油冷却器回水管(6)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油冷却器回水管(6)下端与缸体(1)固定,机油冷却器(4)的出水口与机油冷却器回水管(6)下端之间的缸体(1)上设置有机油冷却器回水通道(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循环进水连接管(34)轴线和大循环回水连接管(35)轴线平行,所述汇流管(39)轴线和大循环回水连接管(35)轴线垂直;所述暖风进水连接管(7)与汇流管(39)连接并靠近大循环进水连接管(34),所述堵盖(37)和弹簧(38)位于暖风进水连接管(7)和汇流管下端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水壶与水泵之间连接有第一补水管,膨胀水壶与散热器之间连接有第二补水管;水套进水管(5)下部设置有补水管接口(9),第一补水管下端与补水管接口(9)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水壶顶部与缸盖水套顶部之间连接有排气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94957.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