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动机排气道结构在审
| 申请号: | 201710245062.2 | 申请日: | 2017-04-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375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 发明(设计)人: | 肖亨琳;丁士才;侯杰;尤良胜;张荣其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开普机械有限公司;无锡开普动力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2F1/42 | 分类号: | F02F1/42 |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2104 | 代理人: | 殷红梅 |
| 地址: | 214105 江苏省无锡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排气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发动机排气道结构。
背景技术
排气道的性能一般用流量系数来评价,流量系数直接反映了气道的优劣及发动机的性能好坏,所以气道的优化和验证都是以流量系数为评价指标进行的。排气道对发动机性能有一定的影响,排气道的设计原则是尽量提高流量系数,降低排气背压,减小气缸内残余废气,以利于下一循环的燃烧及降低排放。
传统的发动机缸盖排气道多采用在两排气道入口之后设置融合腔,使两路排气在融合腔汇合后再从排气道出口排出;排气道多采用光顺圆滑的结构。
上述设计,因两路排气在融合腔汇合后,两路排气互相干扰,在融合腔产生紊乱,排气动能减小,融合腔内压力增大,不利于排气排出。在排气初期,排气门开度较小,排气流量较小。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发动机排气道结构,该排气道结构简单合理,能有效提高发动机的排气效率。
按照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发动机排气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排气道、第二排气道,所述第一排气道、第二排气道两者出口端汇聚在一起、形成排气道出口,第一排气道具有第一排气道进口,第二排气道具有第二排气道进口;第一排气道的进气端喉口位置设置第一侧隙腔,第二排气道的进气端喉口位置设置第二侧隙腔,第一排气道靠近排气道出口端的内腔上表面设有第一导流槽,第二排气道靠近排气道出口端的内腔上表面设有第二导流槽。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排气道进口、第二排气道进口两者轴线相互平行设置。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侧隙腔、第二侧隙腔通过沿着与气门导管底部过盈配合的缸盖外圆周增加流线型鼓起的腔室形成。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导流槽、第二导流槽连接排气道出口与两个排气道气门导管处的缸盖,第一导流槽、第二导流槽采用圆弧过渡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排气道的第一排气道进口端呈圆柱状,第二排气道的第二排气道进口端呈圆柱状。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于:本发明产品中的两路排气道分别排气,互不干扰,排气顺畅,导流槽引导排气快速流出气道,排气门开度较小时,排气借助侧隙腔快速排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中,包括第一排气道1、第二排气道2、第一排气道进口3、第二排气道进口4、第一侧隙腔5、第二侧隙腔6、等。
如图1所示,本发明是一种发动机排气道结构,包括第一排气道1、第二排气道2,所述第一排气道1、第二排气道2两者出口端汇聚在一起、形成排气道出口9,第一排气道1具有第一排气道进口3,第二排气道2具有第二排气道进口4;第一排气道1的进气端喉口位置设置第一侧隙腔5,第二排气道2的进气端喉口位置设置第二侧隙腔6,第一排气道1靠近排气道出口9端的内腔上表面设有第一导流槽7,第二排气道2靠近排气道出口9端的内腔上表面设有第二导流槽8。在工作时,第一导流槽7和第二导流槽8可以引导气体快速流通,避免排气流动紊乱。
第一排气道进口3、第二排气道进口4两者轴线相互平行设置。
所述第一侧隙腔5、第二侧隙腔6通过沿着与气门导管底部过盈配合的缸盖外圆周增加流线型鼓起的腔室形成。第一侧隙腔5和第二侧隙腔6可以有效扩大排气道局部截面积,在排气门开度较小时,即排气行程前期,气流是沿着排气道的壁面流动的,而在气门附近的气流较少,因此增大排气道壁面截面积可加快排气初期的气流流动。
所述第一导流槽7、第二导流槽8连接排气道出口与两个排气道气门导管处的缸盖,第一导流槽7、第二导流槽8采用圆弧过渡结构。第一导流槽7和第二导流槽8使得排气道从气门导管底部到排气道出口的过流截面积变化均匀,减少了过流截面积突变引起的流动紊乱,并增加导向作用,使得排气快速从气缸内排出。
第一排气道1的第一排气道进口3端呈圆柱状,第二排气道2的第二排气道进口4端呈圆柱状。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如下:本发明产品在工作时,第一排气道1和第二排气道2两者进气端分离,在排气末端共用一个出口将气体排出,两路排气互不干扰,分别自排气道流动至排气道出口,随后共用排气道出口将气体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开普机械有限公司;无锡开普动力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开普机械有限公司;无锡开普动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4506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