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动机早燃检测优化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16871.3 | 申请日: | 2017-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334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9 |
发明(设计)人: | 钟明明;姚辉;张力华;曹银波;王建强;蔡建;张莉涓;周相满;张学东;陈科平;汪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D41/22 | 分类号: | F02D41/22;F02B77/08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屈蘅 |
地址: | 201206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检测 优化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早燃检测优化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利用汽车的电子控制单元接收爆震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并根据检测信号对发动机各个气缸进行早燃检测;利用汽车的电子控制单元检测发动机各个气缸的供油状况,当气缸的供油状况为断油时,则停止对供油状况为断油的气缸的早燃检测;当气缸的供油状况为供油时,则开启对供油状况为供油的气缸的早燃检测。利用汽车电子控制单元对汽车发动机断油工况和高速运转工况实时检测,并分别通过关闭早燃检测和提高爆震传感器的早燃识别阀值来防止对发动机的早燃误判,从而有效避免发动机的早燃误判给发动机带来的影响,提高电子控制单元的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管理系统的控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早燃检测优化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爆震是当前汽油发动机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随着发动机的小型化发展,在常用的低速工况出现了超级爆震,超级爆震也称为早燃,轻微的爆震有利于燃烧,提高动力性。早燃是一种不正常的燃烧,它可能导致发动机的损坏。电控系统一般使用爆震传感器来检测爆震和早燃,爆震传感器是一种加速度传感器。爆震传感器需要在爆震或早燃发生时的一段时间内获取振动信号,这段时间称之为爆震窗口或早燃窗口。在发动机断油工况,一些随机的振动噪音可能进入早燃窗口,会引起早燃误判。另外,在发动机高速工况,爆震强度较大,信号振动持续时间较长,当上一个点火气缸发生较大的爆震后,振动信号可能进入下一个点火气缸的早燃窗口,进而引起此点火气缸的早燃误判。电控单元检测到早燃后,会采取加浓混合气、减小气门重叠角、限制最大负荷等措施来保护发动机。当出现早燃误判后,这些不必要的措施会引起对整车动力、驾驶性的负面影响。
爆震传感器通过对早燃窗口内的信号进行带通滤波、积分处理得到积分值ikr2,再通过ikr2计算背景噪音rkr2(没有早燃工况下的发动机振动水平),从而得到早燃强度virkr2=ikr2/rkr2,通过早燃强度与阀值的比较来判断发动机是否发生了早燃。在发动机断油工况,由于缸内没有燃烧,发动机的振动水平较低,rkr2的值很小,这时候如果有不明干扰进入早燃检测窗口,假设干扰信号的振动频率跟爆震带通滤波频率比较接近,则爆震带通滤波无法过滤掉该干扰信号,即使振幅较小的干扰信号也可能使virkr2比较大,进而被误认为是早燃。为了防止上述两种干扰造成的早燃误判,需要提供一种针对发动机早燃的识别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早燃检测优化方法及系统,以解决现有的电子控制单元在断油工况和高速运转工况下容易出现早燃误判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动机早燃检测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利用汽车的电子控制单元接收爆震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并根据所述检测信号对发动机各个气缸进行早燃检测;
利用汽车的电子控制单元检测发动机各个气缸的供油状况,并根据所述发动机各个气缸的供油状况来控制对应气缸早燃检测的开启或关闭,当气缸的供油状况为断油时,则停止对供油状况为断油的气缸的早燃检测;当气缸的供油状况为供油时,则开启对供油状况为供油的气缸的早燃检测。
可选的,所述发动机早燃检测优化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利用汽车的电子控制单元检测发动机的运转速度;
当所述电子控制单元检测到发动机的运转速度在预设转速区间内,且检测到某一气缸发生爆震时,则提高对下一点火气缸的早燃检测阀值。
可选的,所述当气缸的供油状况为断油时,先延迟气缸若干个工作循环,再停止对供油状况为断油的气缸的早燃检测。
可选的,利用所述电子控制单元设定所述预设转速区间。
可选的,还包括利用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对所述预设转速区间的范围修正。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早燃检测优化系统,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未经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1687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