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减震装置和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621473105.X | 申请日: | 2016-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041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9 |
发明(设计)人: | 白云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白云龙 |
主分类号: | F16F7/104 | 分类号: | F16F7/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71 | 代理人: | 刘锋 |
地址: | 710003 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减震 装置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发动机减震装置和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发动机是为汽车提供动力的发动机,影响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和环保性。根据动力来源不同,汽车发动机可分为柴油发动机、汽油发动机、电动汽车电动机以及混合动力等。汽车发动机在工作时会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和振动,因此发动机需要安装在减震装置上。减震装置的作用是为了降低发动机在高速运转时所产生的震动,这样使得发动机以及变速箱的各个部件能够在一个合理的震动范围内工作,确保各零件的正常工作,为整个机器的工作稳定性和驾驶舒适性提供了保障。
现有技术中,发动机和车架之间仅仅靠单纯的一层橡胶体来实现减震的,其减震效果较差,影响驾驶舒适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减震装置,通过增设减震板和缓冲部,以实现对发动机运行时的减震效果。该发动机减震装置减震效率高,提升了驾驶的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汽车,其包括发动机和上述发动机减震装置,将发动机设置于减震板上,减少发动机工作时的震动,提升驾驶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发动机减震装置,其包括底座、外壳、减震板、第一缓冲部和第二缓冲部,底座包括相互连接的底板和凸起部,外壳具备与凸起部轮廓相同的空腔,凸起部顶端设有弹性件,凸起部通过弹性件与空腔的底部连接,减震板通过第一缓冲部与外壳连接,减震板远离外壳方向上设有第二缓冲部。
通过减震板、第一缓冲部和第二缓冲部,以实现对发动机运行时的减震效果。该发动机减震装置减震效率高,提升了驾驶的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外壳远离底座的一端具备对称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第一弯折部与第二弯折部在远离底座方向上距离逐渐增加。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减震板包括第三弯折部和第四弯折部,第三弯折部和第四弯折部通过连接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第一缓冲部包括第一缓冲块、第二缓冲块和第三缓冲块,第一缓冲块设于第一弯折部上并与第三弯折部连接,第二缓冲块设于外壳中心并与连接部连接,第三缓冲块设于第二弯折部上并与第四弯折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第二缓冲部包括第四缓冲块、第五缓冲块和第六缓冲块,第四缓冲块设于第三弯折部上,第五缓冲块设于连接部上,第六缓冲块设于第四弯折部上。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第四缓冲块、第五缓冲块和第六缓冲块顶部设有耐磨金属片。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外壳靠近底座的一端端部上还设有第三缓冲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第一缓冲部包括液压弹簧,凸起部上开设有孔,液压弹簧一端与缓冲板连接,另一端贯穿外壳与底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底板边缘处上开设有固定孔。
一种汽车,其包括发动机和上述发动机减震装置,发动机设置于减震板上并与第二缓冲部连接。
该汽车通过发动机减震装置抑制发动机工作时的震动,提升驾驶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至少具备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减震装置,通过增设减震板和缓冲部,以实现对发动机运行时的减震效果。该发动机减震装置减震效率高,提升了驾驶的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其包括发动机和上述发动机减震装置,将发动机设置于减震板上,减少发动机工作时的震动,提升驾驶舒适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发动机减震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发动机减震装置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发动机减震装置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汽车的发动机与发动机减震装置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白云龙,未经白云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7310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手持花洒
- 下一篇:一种横梁开合装置以及横梁开合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