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两栖接力涡轮发动机在审
申请号: | 201611053790.5 | 申请日: | 2016-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935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26 |
发明(设计)人: | 韩品连;张坤;沈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方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D5/18 | 分类号: | F01D5/18;F01D5/28;F01D25/00;F01D25/16;F01D25/2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44248 | 代理人: | 于标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两栖 接力 涡轮 发动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两栖接力涡轮发动机。
背景技术
目前,全球没有任何一款燃气涡轮在设计之初就是针对航空(寿命前期)和地面(寿命后期)两栖应用而开发的。当前几乎所有的航空发动机在达到飞行设计使用寿命的上限后即退役报废,对于一款投入了巨大人力物力研发制造的航空发动机来说着实是一种浪费。航空发动机的超高的技术要求使得其退役后往往还有较大的剩余寿命,经过诊断维修可进一步应用为地面燃气轮机,如分布式电站、舰船动力,天然气管道输送压缩机等。而将一款航空发动机成功改进为一型成功可靠,高效的燃气轮机还是需要巨大的科研投入和较长的研发周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两栖接力涡轮发动机,包括发动机控制模块,所述发动机控制模块包括控制接口,所述控制接口能够在航空发动机和地面燃气轮机控制模式间进行切换,两栖接力涡轮发动机的涡轮叶片和燃烧室采用增材设计制造技术进行制造。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该两栖接力涡轮发动机设有固定的支撑点,以方便地面使用时的固定。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增材设计制造技术包括采用基于球单元的亚表面细网结构设计。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涡轮叶片采用基于空心球单元的增材设计与制造技术制造出高温涡轮叶片。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燃烧室的增材设计制造则将燃料与空气的流道直接设计制作在燃烧室的腔体内。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两栖接力涡轮发动机的转子支撑采用长寿命轴承技术。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长寿命轴承技术包括采用磁悬浮轴承技术,保证转子高速工作时,支撑部位与轴承之间是非接触式的。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该两栖接力涡轮发动机的材料采用耐高温耐腐蚀材料。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该两栖接力涡轮发动机设有安装孔位和吊装孔位。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该两栖接力涡轮发动机还包括监控模块,所述监控模块用于采集两栖接力涡轮发动机的参数,且所述监控模块用于与云端进行数据通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两栖燃气涡轮,充分考虑发动机从航天飞行器上退役后的剩余价值,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独特的服务模式,能极大的增加燃气涡轮的综合寿命,降低发动机的综合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两栖接力涡轮发动机,包括发动机控制模块,所述发动机控制模块包括控制接口,所述控制接口能够在航空发动机和地面燃气轮机控制模式间进行切换,两栖接力涡轮发动机的涡轮叶片和燃烧室采用增材设计制造技术进行制造。
控制模块采用开放式的模块化、标准化、系列化、数字化设计。
模块化、标准化、系列化、数字化的控制模块可方便地在航空发动机控制模式和地面燃气轮机控制模式间切换,无需进行额外的改装。
控制模块具体包括为油门控制等备份一套模块化、标准化、数字化的控制接口,可方便地在航空发动机和地面燃气轮机控制模式间进行切换,无需改装就可满足发动机航天和地面应用的控制要求。
模块化主要是将速度传感和油路控制、润滑监控、压力和温度传感控制等部分进行模块化设计;标准化主要是将所有跟控制模式切换相关的软、硬件接口按国际标准备份,方面模式更换时可快速切换;系列化主要是控制部分的芯片、可控参数的范围、控制界面的语言等都是系列可选的;数字化主要是所有控制模块的输入输出均是数字化的。
该两栖接力涡轮发动机设有固定的支撑点,以方便地面使用时的固定,充分考虑飞机和地面固定的条件的巨大的不同之处,所以这种预留的固定的支撑点也是尤其重要。
增材设计制造技术包括采用基于球单元的亚表面细网结构设计,彻底解决当前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制造难度大、散热困难的问题。
涡轮叶片不再需要运用传统的复杂成型工艺,涡轮叶片采用基于空心球单元的增材设计与制造技术制造出质量更轻、强度更好的高温涡轮叶片。
燃烧室的增材设计制造则将燃料与空气的流道直接设计制作在燃烧室的腔体内,燃料供应和冷却散热联动工作,无需增加额外的冷却和散热模块。
两栖接力涡轮发动机的转子支撑采用长寿命轴承技术。
长寿命轴承技术包括采用磁悬浮轴承技术,保证转子高速工作时,支撑部位与轴承之间是非接触式的,克服了传统球轴承和滚珠轴承在承受载荷时只能点接触或线接触的特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方科技大学,未经南方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5379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强化冲击传热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用于涡轮叶片的拱型凹槽气膜冷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