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动机及其供油组件在审
申请号: | 201610200670.7 | 申请日: | 2016-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887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4 |
发明(设计)人: | 迈克尔·霍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7/16 | 分类号: | F01P7/16;F01M1/00;F01P1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04 | 代理人: | 魏晓波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及其 供油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和一种用于发动机的供油组件。
背景技术
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来源,其产生的动力通过传输机构(例如,曲轴,变速箱等)传输至汽车的相关部件,进而驱动汽车的行进。通常,动力传输机构包括传动轴、齿轮等,其中传动轴的转动需要借助轴承。在实践中,为了延长轴承的使用寿命,需要对轴承处施加润滑油。
润滑油的温度是影响其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现有供油系统存在如下问题:在润滑油从储油槽经输油管道传输至轴承处的过程中,输油管道中的润滑油与发动机的外壳发生热交换,使得润滑油到达轴承处时,温度发生变化,而影响其润滑效果。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用于发动机的供油组件,其可实现对油道内油温的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现有发动机供油系统,不易于实现油温控制的缺陷。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发动机的供油组件,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腔室;以及油道,所述油道位于所述腔室内,且所述油道的外壁与所述腔室的侧壁之间形成控温间隙。
可选的,所述控温间隙为密闭空间。
可选的,所述密封空间内具有控温层。
可选的,所述壳体上还形成有进口和出口,其中,所述进口、所述出口以及所述控温间隙相连通,所述进口用于将控温介质注入至所述控温间隙,所述出口用于将所述控温介质从所述控温间隙排出。
可选的,所述供油组件进一步包括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控温介质的流量。
可选的,所述进口与所述发动机的排气通道或冷却通道相连接。
可选的,所述油道的所述外壁为凸起结构。
可选的,所述控温间隙包括多个子间隙,所述多个子间隙之间互不连通。
可选的,所述腔室的形状按所述油道的形状布局。
可选的,所述油道包括进油端和出油端,其中,所述进油端与储油槽相连接,所述出油端用于为发动机的轴承提供润滑油。
可选的,所述控温间隙位于所述出油端。
可选的,所述控温间隙的径向尺寸为2~10mm。
可选的,所述壳体为所述发动机的外壳。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其包括前述任意一种供油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在本发明提供的供油组件和供油系统中,用于传输油的油道的外壁与形成于壳体内的腔室的侧壁之间形成控温间隙。从而可以通过控制所述控温间隙内的物质(例如,空气,发动机产生的废气,冷却剂等)及其状态(例如,静止状态,流动状态,真空状态等),以实现对油道内的油温保持、提升和/或降低。因此,本发明提供的供油组件,可实现对油道内的油温的控制,且易于实现。
所述控温间隙可以为密闭空间,此时,密封于其内的气体(例如,空气)具有较低的导热系数,从而可以减少油道内的油与所述壳体之间的热传递,降低油道内的油的热量散失,进而起到保温效果。所述控温间隙也可配置成与进口和出口相连通,从而控温介质可以从所述进口注入,流经所述控温间隙,并从所述出口中排除。在所述控温介质流经所述控温间隙的过程中,所述控温介质与油道内的油发生热交换,从而可以通过控制控温介质的温度,实现对油道内的油温的控制。这种控温方式,易于操作且控温效果好。
进一步的,油道的外壁设置成凹凸结构,以增加控温介质与油道外壁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控温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供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供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供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供油组件100的结构示意图。所述供油组件100包括壳体101和油道102。所述油道102用于油(例如,润滑油)通过,所述壳体101用于将所述油道102固定于其上。
所述壳体101上形成有腔室(未标注)。所述腔室适于将所述油道102容纳于其内。当所述油道102置于所述腔室内时,所述油道102的外壁(未标注)与所述腔室的侧壁(未标注)之间形成控温间隙10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0067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