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AI‑2在提高细菌耐酸性和/或耐氧性中的应用及提高细菌耐酸性和/或耐氧性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49908.8 | 申请日: | 2016-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2409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9 |
发明(设计)人: | 任发政;金君华;秦倩;刘松玲;赵亮;郭慧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38 | 分类号: | C12N1/38;C12N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83 | 代理人: | 严政,刘兵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ai 提高 细菌 耐酸 耐氧性 中的 应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I-2在提高细菌耐酸性和/或耐氧性中的应用,以及一种提高细菌耐酸性和/或耐氧性的方法。
背景技术
双歧杆菌是肠内最为有益的菌群,适宜生长pH值为6.5-7.5,双歧杆菌数量的减少乃至消失是“不健康”状态的标志,双歧杆菌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补充双歧杆菌的主要途径是喝含双歧杆菌的酸奶或饮料,也可直接喝双歧杆菌的微生态制剂(菌粉或1:3服液)。
而公知人体胃液的酸度一般为0.9-1.5,正常情况下,双歧杆菌经过胃液的强酸性环境后的存活率会大大下降。目前针对双歧杆菌的耐酸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进行包被、耐酸性驯化等方面。但进行包被处理操作繁琐,并且加入包被菌株的酸奶或乳酸饮料口感会变差,而经耐酸性驯化的双歧杆菌的遗传特性也较为不稳定。
另外,双歧杆菌属于厌氧性细菌,在微氧环境中其生长会受到明显的抑制,完全暴露于氧气中会导致其完全失活。而无论是在科研领域还是在食品领域,其都不可避免的会与环境中的氧气接触,从而对其造成致命性的伤害。
因此,对于双歧杆菌的耐酸性和/或耐氧性研究一直是益生菌研究领域的热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以上缺陷,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细菌耐酸性和/或耐氧性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I-2在提高细菌耐酸性和/或耐氧性中的应用。
优选的,所述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I-2以如下式(1)所示结构的化合物形式提供
优选的,所述细菌为厌氧性细菌和/或兼性厌氧性细菌,更优选为双歧杆菌,最优选为双歧杆菌CGMCC No.2265(简称BBMN68)。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细菌耐酸性和/或耐氧性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在细菌接受酸胁迫和/或氧胁迫的过程中添加如上所述的式(1)所示结构的化合物。
优选的,所述酸胁迫的pH值为1-5,更优选为2-4。
优选的,所述氧胁迫的氧气浓度为1-3mg/L,更优选为1.5-2.5mg/L。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细菌接受酸胁迫和/或氧胁迫的过程中添加如式(1)所示结构的化合物,其能够在细菌生长环境下转化为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I-2,从而使得酸胁迫和/或氧胁迫对细菌的影响降到最低。由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看出,通过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双歧杆菌CGMCC No.2265为例,其在pH1-5和/或氧气浓度为1-3mg/L的条件下也能够生长。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BBMN68在pH4和pH6.5的MRS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图2是酸胁迫(pH4)过程中添加式(1)化合物对BBMN68生长的影响。
图3是酸胁迫(pH4)过程中添加式(1)化合物对青春双歧杆菌CGMCC No.6270生长的影响。
图4是酸胁迫(pH4)前添加式(1)化合物对BBMN68生长的影响。
图5是BBMN68在不同氧浓度下的MRS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图6是氧胁迫(含cys浓度为0.05%,不含N2)的过程中添加式(1)化合物对BBMN68生长的影响。
图7为酸胁迫时添加式(1)化合物的BBMN68和BB170以及空白对照AB培养基和MRS培养基的荧光强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细菌可以合成一种被称为自身诱导物质(auto-inducer,AI)的信号分子,细菌根据特定的信号分子的浓度可以监测周围环境中自身或其它细菌的数量变化,当信号达到一定的浓度阈值时,能启动菌体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如芽胞杆菌中感受态与芽胞形成、病原细菌胞外酶与毒素产生、生物膜形成、菌体发光、色素产生、抗生素形成等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4990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锅炉环保节能装置
- 下一篇:一种热循环式热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