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燃油预热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790541.9 | 申请日: | 2015-10-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364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17 |
| 发明(设计)人: | 郑建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建昌 |
| 主分类号: | F02M31/14 | 分类号: | F02M31/14 |
| 代理公司: | 福州君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11 | 代理人: | 苏丽云 |
| 地址: | 351100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燃油 预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燃油预热装置。
背景技术
在气温较低的时候,燃油发动机启动比较困难,燃油的燃烧也不充分,污染环境,传统的方式都是采用火烤或者开水浇注,这两种方式至少需要半小时发动机才能启动起来,非常费时费力,在发动机工作后,发动机燃油产生的大量热量需用水来冷却,而这部分热量并未被充分利用起来。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CN202883210U中公开了一种汽车发动机及油路加热系统,该汽车发动机及油路加热系统设置有保温储水箱,保温储水箱通过循环管路与发动机水循环系统和汽车油路加热系统相连。在发动机启动时通过保温水箱中的水来加热燃油,但是这样加热速度慢,而且多了个保温水箱占用空间。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较低温度是能够快速加热燃油使发动机顺畅启动,并能将发动机产生的热量回收用于加热燃油的一种发动机燃油预热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发动机燃油预热装置,其包括发动机气缸和预混室,所述预混室进气口与进油口处设有油化器,所述气缸和预混室的外壁上设有以螺旋状包裹的盘管,所述预混室进气管与进油管靠近预混室端的外壁上也设有以螺旋状包裹的盘管,所述进气管与进油管外盘管的进水口与预混室外盘管的出水口连接,预混室外盘管的进水口与进气管和进油管外盘管的出水口连接,预混室外盘管的进水口与进气管和进油管外盘管的出水口连接处设有第一三通电磁阀,第一三通电磁阀出水端连接预混室外盘管的进水口,第一三通电磁阀的一个进水端与气缸外盘管的出水口连接,另一个进水端通过即热式加热器与进气管和进油管外盘管的出水口连接,所述进气管和进油管外盘管的出水口还与气缸外盘管的进水口连接,进气管和进油管外盘管的出水口与气缸外盘管的进水口连接处设有第二三通电磁阀,第二三通电磁阀进水端连接进气管和进油管外盘管的出水口,第二三通电磁阀的一个出水端与气缸外盘管的进水口连接,另一个出水端与水箱连接,所述气缸外盘管的进水口还与水箱连接,所述气缸和预混室上分别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分别与三通电磁阀的控制连接。
所述预混室外盘管的出水口与预混室进气管和进油管外盘管进水口的连接处还设有水泵。
当所述预混室温度较低时,第一三通电磁阀的进水端通过即热式加热器与进气管和进油管外盘管的出水口连接,所述第一三通电磁阀、即热式加热器、预混室外盘管和进气管和进油管外盘管连接形成低温循环回路。
当气缸开始工作后,第一三通电磁阀的进水端与气缸外盘管的出水口连接,第二三通电磁阀的出水端与气缸外盘管的进水口连接,所述气缸外盘管与第一三通电磁阀、第二三通电磁阀、预混室外盘管和进气管和进油管外盘管连接形成常温循环回路。
当气缸温度过高时,第一三通电磁阀的进水端与气缸外盘管的出水口连接,第二三通电磁阀的出水端与水箱连接,气缸外盘管的进水口与水箱连接,所述气缸外盘管与第一三通电磁阀、第二三通电磁阀、预混室外盘管、进气管和进油管外盘管和水箱连接形成高温循环回路。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在低温时,通过加热器加热水,加热后的水通过包裹在预混室和进油管与进气管的外盘管将热传导给预混室,燃油和空气,使燃油获得一定的预热,预热后的混合油气在气缸中可以更充分的燃烧,在气缸工作后,加热器停止工作,利用气缸产生的热量加热盘管中的水,再通过加热后的水来加热混合油气,这样即让燃油获得了一定的预热,又将气缸产生的热量利用起来,实现了节能环保,通过水泵来加速水循环,提高了热循环效率。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预热与热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建昌,未经郑建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9054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