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及其发动机、发动机冷却系统、发动机水泵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619081.3 | 申请日: | 2015-08-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276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2 |
| 发明(设计)人: | 胡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1P5/10 | 分类号: | F01P5/10;F02N19/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4 | 代理人: | 魏晓波 |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及其 发动机 冷却系统 水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及其发动机、发动机冷却系统、发动机水泵。
背景技术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作用是保证发动机在所有工况下能够在适宜的温度下工作,其一般包括依次通过管路连接成闭环回路的发动机水泵、节温器、散热器、发动机内的水套等部件。节温器能够根据发动机温度的不同控制自身打开或关闭,从而控制发动机冷却系统进入大循环或是小循环。
具体地,当发动机在高温条件下工作时,节温器打开,冷却系统进入大循环,冷却液在发动机水泵的驱动下循环地流经水套、散热器,以使发动机冷却至适宜的温度。
当发动机在低温条件下工作时,节温器关闭,冷却系统进入小循环,冷却液在发动机水泵的驱动下循环地流经水套、不流经散热器,以使发动机升温至适宜的温度。
将发动机升温至适宜温度的过程称为暖机,该过程所花时间称为暖机时间。但是,现有发动机的暖机时间较长,不仅造成发动机的部件因润滑不足而致磨损增加,降低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而且还造成燃油在气缸内燃烧不充分,增加了油耗、使排放尾气中的有毒气体含量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现有发动机的暖机时间较长,造成发动机的部件磨损增加、发动机使用寿命降低、油耗增加、排放尾气中的有毒气体含量较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水泵,包括:电加热部件,位于所述发动机水泵进口与出口之间的排水通道上,用于对自所述进口流向所述出口的冷却液进行加热。
可选地,所述电加热部件为电加热丝。
可选地,所述电加热部件固设于排水管上。
可选地,所述电加热部件固设于排水管的内壁上。
可选地,还包括:用于与连接器可插拔电连接的插接件,所述插接件在水泵壳体外与水泵壳体可插拔连接,所述插接件呈插入状态时与电加热部件电连接。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发动机水泵。
可选地,还包括:水套、散热器、以及节温器,所述水套、发动机水泵、节温器、散热器依次通过管道连接成闭环回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
上述发动机;
供电装置,用于根据发动机的温度控制是否向所述电加热部件供电:
当所述发动机的温度小于预设值时,所述供电装置向所述电加热部件供电;
当所述发动机的温度大于等于预设值时,所述供电装置停止向所述电加热部件供电。
可选地,所述供电装置包括:
电源和开关,与所述电加热部件串联;
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发动机的温度;
ECU,与所述温度传感器、开关电连接,所述ECU用于根据温度传感器的测量结果控制开关的打开、关闭:
当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测量结果小于所述预设值时,所述ECU控制开关打开,以使所述电源供电;
当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测量结果大于等于预设值时,所述ECU控制开关关闭,以使所述电源停止供电。
可选地,所述电源为蓄电池或发电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发动机水泵包括位于进口和出口之间的排水通道上的电加热部件,电加热部件用于对自进口流向出口的冷却液进行加热,使得发动机水泵具有加热功能。当发动机在低温条件下时,向发动机水泵的电加热部件供电,冷却液流经发动机水泵时被电加热部件加热,升温后的冷却液在发动机水泵的驱动下循环地流经水套并将热量传递给发动机,以使发动机快速升温至适宜的温度,缩短了暖机时间,从而减少了发动机的部件磨损、延长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减少了油耗、减少了排放尾气中的有害气体含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发动机水泵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简化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用于向发动机水泵的电加热部件供电的供电装置的简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前所述,现有发动机的暖机时间较长,造成发动机的部件磨损增加、发动机使用寿命降低、油耗增加、排放尾气中的有毒气体含量较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1908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