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动机外循环冷却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84881.2 | 申请日: | 2015-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868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09 |
发明(设计)人: | 段伟;陈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3/12 | 分类号: | F01P3/12;F01P7/14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谢殿武 |
地址: | 400033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循环 冷却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冷却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外循环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发动机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影响充气效率和气缸的工作效率,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冷却。存在涡轮增压技术的发动机上,通常设置有内循环冷却系统和外循环冷却系统,内循环冷却是指对发动机的缸体和缸盖的冷却,外循环冷却是指对发动机的增压器和中冷器的冷却。
通常的涡轮增压发动机,会要求车主在长时间高速行驶后不要立即熄火,而是让发动机怠速运转一段时间,因为立即熄火,冷却液循环也随之停止,冷却液气化,腐蚀涡轮增压器;机油遇到高温也会变质,失去润滑作用,使得涡轮增压器损坏。此种冷却方式会大大的影响驾驶者的驾驶舒适性,而且在车主因紧急情况立即熄火时,也会对涡轮增压器造成损伤。
因此,提供一种发动机外循环冷却系统,在发动机工作时可正常保证对发动机增压系统的冷却,在发动机熄火状态后,仍可保证增压系统的冷却效果,减少对涡轮增压器的损伤。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动机外循环冷却系统,在发动机工作时可正常保证对发动机增压系统的冷却,在发动机熄火状态后,仍可保证增压系统的冷却效果,减少对涡轮增压器的损伤。
本发明的发动机外循环冷却系统,包括增压器、中冷器、用于提供冷却水的电控水泵和形成水循环通路的冷却管路;
还包括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至少包括处理单元和分别与之连接的检测单元Ⅰ和计时电路,检测单元Ⅰ用于检测发动机的熄火信号,处理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熄火信号并向计时电路输出控制命令,计时电路用于触发计时并在计时结束后向处理单元输出计时结束信号;
电控水泵与所述处理单元连接,处理单元接收到计时结束信号后控制电控水泵停止工作。
进一步,控制系统还包括:检测单元Ⅱ,与所述处理单元连接,用于检测发动机的启动信号;当处理单元接收到启动信号后控制电控水泵开始工作。
进一步,计时电路计时时间T为6-8min。
进一步,冷却管路包括用于中冷器冷却进水的中冷器进水管和用于中冷器冷却出水的中冷器回水管,还包括用于增压器冷却进水额增压器进水管和用于增压器冷却水出水的增压器回水管,中冷器进水管上一体成型设置有用于增压器进水管的进水端连通的增压器进水管连通管段,中冷器回水管上设置有用于增压器回水管的出水端连通的增压器回水管连通管段。
进一步,自增压器回水管连通管段进入中冷器回水管的水流流进方向偏离增压器回水管连接处的中心线设置。
进一步,自增压器回水管连通管段进入中冷器回水管的水流流进方向沿连接处增压器回水管的切向。
进一步,增压器进水管连通管段的水流进入方向与连接处增压器进水管内水流前进方向成60°夹角设置。
进一步,中冷器进水管、中冷器回水管、增压器进水管和增压器回水管整体均为弯管结构,且弯折处为平滑过渡结构。
进一步,中冷器进水管的进水端管段为成45°-70°夹角的弯管段,出水端管段为成90°的弯管段;
中冷器回水管的进水端管段为成90°-110°的弯管段,出水端管段为直管段。
进一步,中冷器进水管、中冷器回水管、增压器进水管和增压器回水管均为金属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发动机外循环冷却系统,通过检测发动机的熄火信号,通过处理单元控制计时电路工作,然后在计时结束后再命令电控水泵停止工作,使得在发动机关闭的情况下,虽然此时机油的循环停止,通过涡轮增压器的冷却回路仍然可以为涡轮进行散热,防止冷却液气化对涡轮增压器造成腐蚀,并且车主无需怠速即可停车,省去了车主的麻烦,另一方面也节省了怠速时无谓的燃油消耗,更加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控制系统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冷却管路布置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的控制系统流程图,图2为本发明的冷却管路布置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发动机外循环冷却系统,包括增压器4、中冷器1、用于提供冷却水的电控水泵7和形成水循环通路的冷却管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8488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