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用型发动机存放托架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52922.8 | 申请日: | 2015-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5151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陶晓龙;刘凯;刘家宏;张宝平;张金璋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D61/00 | 分类号: | B65D6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江怀勤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用型 发动机 存放 托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动机测试备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通用型发动机存放托架。
背景技术
在发动机研发试制过程中,为方便发动机整机的不落地存放与托运(所谓不落地存放是指试制完成后的发动机样机不能直接与地面接触,这样做是为了保证发动机的清洁度;而托运主要是为了将试制完成后的发动机样机从一处移动到另一处,以提供台架试验和提供整车测试等),需制作发动机样机存放托架,不仅可以用来暂时存放试制完成后的样机,而且也可借助现有的液压小车,来达到短距离运输的目的。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有四根长度相同的三角钢支腿2,安装在基座1上。基座1是由方钢焊接而成,支腿2与基座1也是采用焊接连接方式,然而这种连接方式不易拆卸,支腿长度和支腿之间的相对位置不能改变,所以一种托架只能对应一种机型的发动机。存放发动机时,四根支腿只是简单地支撑在发动机下部,具体来说是缸体与油底壳的结合面。这种存放发动机的方式从定位角度来看,只能限制发动机的Z向移动,而不能限制发动机X向和Y向的移动,所以在存放过程中一旦受到外力的作用,或者在托运过程中发生震动抖动,都会造成发动机在X或Y方向移动,从而失去一个或多个支腿的支撑,继而发生发动机倾斜侧翻;总之,该方案对发动机定位不足,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现技术的缺点是:
现有的托架只能适用于单一机型的发动机存放,通用性较差;
随着发动机机型的日益增多,所对应的专用发动机存放托架也日益增加,易造成现场混乱,不便于管理;
当一种发动机研发完成后,所对应的存放托架将不再适用,面临报废,造成资源浪费;
研发新的机型时,由于旧的存放托架不再适用,就需要重新设计制作新的托架,不仅增加了工作强度,而且也浪费工时和资源;
由于发动机在托架上只是暂时存放,之后便会用于台架试验或者整车试验,且试验周期较长,对应的发动机存放托架在这段时间内就会闲置,严重降低了托架利用率;
现托架对发动机定位不足,不能限制发动机的几个关键自由度,使发动机存放和托运时一旦受到外力作用就很容易发生倾斜或翻转,对人和对发动机都是一个极大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存放托架,通过本发动机存放托架,能够解决现发动机存放托架通用性差,反复设计加工和反复报废所造成的人力物力方面的浪费,现场混乱后的不便于管理,存放托架利用率的降低,以及对发动机定位不足导致存放托运不稳定易发生倾斜翻转产生安全事故等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通用型发动机存放托架,包括有底座、前端支撑组件、后端支撑组件及防侧翻组件;
所述前端支撑组件、所述后端支撑组件及所述防侧翻组件均设置于所述底座上;
所述防侧翻组件设置于所述前端支撑组件与所述后端支撑组件之间;
所述底座包括有第一底座导向梁、第二底座导向梁、前护板、后护板及四个支脚;
所述前护板、所述第一底座导向梁、所述后护板及所述第二底座导向梁连接成四边形框架;
所述第一底座导向梁的上表面设置有纵向贯通的第一T型槽;所述第一底座导向梁的下表面设置有纵向贯通的第二T型槽;在所述第一底座导向梁的上表面纵向设置有多个第一凹坑;
所述前端支撑组件包括有第一支撑梁、两个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第一楔块、第一控制装置、第二控制装置及第三控制装置;
所述后端支撑组件包括有第二支撑梁、两个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第二楔块、第四控制装置、第五控制装置及第六控制装置;
所述防侧翻组件包括有第三支撑梁、两个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第三楔块、第七控制装置及第八控制装置。
所述第一支撑梁的上表面设置有纵向贯通的第三T型槽;在所述第三T型槽的底面设置有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及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一控制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三T型槽内且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相对;所述第二控制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梁的下表面且与所述第二安装孔相对;所述第三控制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梁的下表面且与所述第三安装孔相对;所述第一控制装置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一凹坑卡接配合;
在所述第一支撑梁的下表面两端设置有第一T型块和第二T型块;所述第一T型块与所述第一T型槽活动式卡接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5292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V型输送机
- 下一篇:一种石油弯管运输夹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