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逻辑门控制的发动机机油恒温自动控制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172403.9 | 申请日: | 2015-04-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9366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22 |
| 发明(设计)人: | 陈井平;季凤桂;徐爱秋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合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5D23/24 | 分类号: | G05D23/24 |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6 | 代理人: | 连围 |
| 地址: | 226682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逻辑 门控 发动机 机油 恒温 自动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测试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基于逻辑门控制的发动机机油恒温自动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人们对汽车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绿色性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而发动机作为汽车的心脏部件,其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其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等性能指标,发动机发生故障的频率也是最高的。而发动机综合性能测试是判定发动机技术状况好坏的主要手段,也是汽车检测和维修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发动机性能测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发动机在测试时,各运动部件都需要机油润滑,因此所有发动机均设有润滑系统。通过机油泵将高压机油经油道输送到各运动副进行强制润滑,也有些运动副靠机油飞溅润滑工作表面。机油的黏性受温度影响比较大,油温越高其黏性就越低,甚至会失效,所以一般机油温度上限要控制在80~95度,为此发动机测试系统中会设置有发动机机油温度控制系统,以控制发动机机油的温度。然而传统的发动机机油温度控制系统的控制精度不高,经常会出现误判,即机油温度并没有达到温度上限,而系统则会启动对机油进行冷确,造成能源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目前所使用的发动机机油温度控制系统控制精度不高的缺陷,提供一种基于逻辑门控制的发动机机油恒温自动控制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现实:一种基于逻辑门控制的发动机机油恒温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发动机油箱,温度传感器,电磁阀,吸油泵,冷却器,过滤器,触发系统,出油管以及进油管;该冷却器的进油口通过出油管与发动机油箱相连接、其出油口则通过进油管与发动机油箱相连接,电磁阀则设置在出油管上,而吸油泵设置在出油管上且位于电磁阀与冷却器之间,过滤器设置在进油管上,温度传感器则设置在发动机油箱底部,所述电磁阀、吸油泵均与触发系统相连接。本发明还设置有逻辑门控制系统,其输入端与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相连接,输出端则与触发系统的输入端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逻辑门控制系统由三极管VT6,三极管VT7,单向晶闸管D12,或门IC1,或门IC2,N极作为信号一输入端、P极则经电阻R15后与三极管VT6的基相连接的二极管D10,正极与二极管D10的P极相连接、负极接地的电容C9,一端与二极管D10的P极相连接、另一端与或门IC1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的电阻R14,一端与三极管VT6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16,N极作为信号的另一输入端、P极经电容C10后与三极管VT7的基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1,正极与或门IC1的输出端相连接、负极与或门IC2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的电容C11组成;所述或门IC2的第二输入端与二极管D11的P极相连接,单向晶闸管D12的P极与或门IC1的输出端相连接、控制极与三极管VT7的发射极相连接、N极与二极管D11的P极相连接,三极管VT7的集电极与或门IC1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接,三极管VT6的集电极同时与或门IC1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相连接。
所述触发系统由变压器T,设置在变压器T原边的电感线圈L1,设置在变压器副边的电感线圈L2和电感线圈L3,与电感线圈L1相连接的前端信号处理电路,与电感线圈L2相连接的中间处理电路,与中间处理电路相连接的传感器触发控制电路,与电感线圈L3相连接的信号微调电路,以及同时与信号微调电路和传感器触发控制电路相连接的吸油泵触发控制电路组成。
所述的前端信号处理电路包括熔断器R1,二极管桥式整流器U,电容C1,二极管D2,以及稳压二极管D1;熔断器R1的一端与二极管桥式整流器U的一输入端相连接、另一端作为电路的一信号输入端,电容C1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与二极管桥式整流器U的两个输出端相连接,稳压二极管D1的N极与电容C1的正极相连接、其P极则经二极管D2后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所述电感线圈L1的同名端与电容C1的正极相连接、其非同名端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
所述的中间处理电路由三极管VT1,单向晶闸管D4,N极与单向晶闸管D4的N极相连接、P极则与电感线圈L2的非同名端相连接的二极管D3,与二极管D3相并联的电阻R2,正极与二极管D3的N极相连接、负极则与单向晶闸管D4的P极相连接的电容C2,一端与单向晶闸管D4的N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感L4,一端与单向晶闸管D4的控制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3,以及一端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信号微调电路相连接的电阻R4组成;所述单向晶闸管D4的P极与电感线圈L2的同名端相连接,三极管VT1的发射极和集电极均与传感器触发控制电路相连接、基极与单向晶闸管D4的P极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合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合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7240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