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减振消声汽车发动机油底壳有效
申请号: | 201420865339.3 | 申请日: | 2014-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365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1 |
发明(设计)人: | 高锋军;刘杰;齐雪飞;田江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11/00 | 分类号: | F01M11/0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8 | 代理人: | 李羡民;周晓萍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消声 汽车 发动 机油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部件,特别是减振消声的汽车发动机油底壳,属汽车发动机润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油底壳是汽车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件,它安装在发动机底部,用于收集、存储润滑油,并起到散热、防止润滑油氧化、封闭曲轴箱等作用。目前汽车发动机所使用的油底壳多采用薄钢板冲压或铝质合金铸造,也有由尼龙、玻璃纤维和助剂等复合材料制成的油底壳,但复合材料油底壳使用温度范围较窄、成本较高,存有抗冲击、抗振动、降噪音等性能方面的缺陷。在发动机辐射的噪声中,油底壳、缸盖罩、正时齿轮室盖等薄壁构件辐射噪声占相当大的比例。油底壳由于表面积大,对整机噪声贡献占有较大比例,降低其表面辐射噪声对降低发动机噪声有重要意义。针对解决油底壳降噪,有人设计了一种可拆卸式发动机油底壳隔声罩,利用隔声罩在油底壳的两侧及底面形成封闭的罩体,但是该结构前后端面不包裹,空气可形成对流,因此未能对主要振动模态振型增加阻尼,降低噪声辐射效果较差。还有一种油底壳降噪技术,在油底壳下面安装隔声罩,隔声罩为多层材料结构件,从内到外叠顺序依次是吸声层、阻尼层和隔声层,将阻尼层设置在吸声层外侧,不利于减小油底壳高频振动,即不利于衰减高频噪声。此外,还有通过油底壳增设加强筋加强油底壳侧面结构刚度的设计,而经检测,油底壳主要振动模态分布在侧面和底面,单纯增加侧面刚度,端面和底面辐射噪音仍比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之弊端,提供一种集减振、阻尼消声、吸声、隔声功能为一体的减振消声汽车发动机油底壳。
本实用新型所述问题是以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减振消声汽车发动机油底壳,它包括相互连接的深腔体和浅腔体,在油底壳的上部设有曲轴箱连接平台,油底壳一端设有变速器连接平台,特别之处是:所述深腔体和浅腔体的底部内侧分别设有加强筋,所述油底壳底部外侧包覆阻尼层,阻尼层外侧包覆吸声层,吸声层外侧包覆复合层,复合层由一体结构的隔声层和辅助层构成,其中辅助层位于最外层,所述吸声层、复合层由油底壳底部向油底壳侧壁和曲轴箱连接平台延伸。
上述减振消声汽车发动机油底壳,所述深腔体的底部内侧设有深腔体加强筋,深腔体加强筋呈辐射状由深腔体的底部中心向周边延伸,深腔体加强筋设置六条。
上述减振消声汽车发动机油底壳,所述油底壳浅腔体的底部内侧设有浅腔体加强筋,浅腔体加强筋包括两条纵向长加强筋和两条斜向短加强筋。
上述减振消声汽车发动机油底壳,所述油底壳长向两侧内壁为壁厚尺寸变化的波浪形的凹凸结构。
上述减振消声汽车发动机油底壳,所述在曲轴箱连接平台下部设有与吸声层对接的硅橡胶安装层,复合层延伸包覆在硅橡胶安装层外侧。
上述减振消声汽车发动机油底壳,所述阻尼层的边缘至油底壳侧壁距离L为25-35毫米。
上述减振消声汽车发动机油底壳,所述深腔体内侧边缘处分布数个挡油板安装孔,挡油板安装孔上设有挡油板。
上述减振消声汽车发动机油底壳,在浅腔体外侧对应收集器法兰的位置处设有呈V形分布的V形加强筋。
本实用新型针对解决发动机油底壳减振消声问题对油底壳结构进行了改进,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特点如下:1、在油底壳浅腔体底部内壁设置纵向长加强筋和横向短加强筋结构,在油底壳深腔底部内壁设置辐射状加强筋,从而使振型固有频率提高,大大降低油底壳底部振动;2、在油底壳底部外侧包覆由阻尼层、吸声层、隔声层和辅助层构成的包覆结构,上述包覆结构可以显著减小油底壳的噪音辐射,增加振动阻尼,隔离并吸收发动机燃烧振动的噪声;3、油底壳侧壁采用壁厚尺寸变化的波浪形凹凸结构,以减小油底壳侧壁振动;4、为了减小汽车在行驶中机油液面波动,从而减小油底壳振动,油底壳内增加挡油板。在上述结构的联合作用下,本实用新型所述油底壳抗振动性能提高,近场噪声可降低3dB。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安装挡油板);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去掉挡油板);
图5是本实用新型包覆结构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6533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