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线束固定支架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830283.8 | 申请日: | 2014-12-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581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8 |
| 发明(设计)人: | 余湘;吴刚;常耕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G3/02 | 分类号: | H02G3/02;H02G3/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姜溯洲 |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固定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线束固定支架。
背景技术
在汽车的诸多线束中,发动机线束大多数沿着纵梁走向过渡至发动机,对发动机线束进行合理布置、可靠固定对整车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有技术中,一些低端车型的发动机线束1通常采用如图1所示的布置方式,发动机线束1设置在纵梁钣金2上不采取任何外加的固定措施,仅靠纵梁钣金2进行支撑。该布置方式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发动机线束会因震动与纵梁钣金2发生干涉磨损,从而导致整车存在较高安全风险。
为了减少发动机线束1与纵梁钣金2发生干涉,如图2所示,将设置在纵梁钣金2上的发动机线束1通过卡扣3或者钣金卡(未图示)与纵梁钣金2进行卡固,该种固定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固定作用,但鉴于纵梁钣金2较厚,卡扣3或钣金卡的安装非常不便;此外,由于发动机线束裸露在外,在侧边处依然难免会与纵梁钣金2发生干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线束固定支架,安装、拆卸方便,能够对发动机线束进行防护、固定,防止发生线束干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发动机线束固定支架,包括:四周封闭、内部为空腔结构的支架本体,发动机线束固定在所述支架本体内部的空腔结构中,所述支架本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线束入口和线束出口,所述线束入口处设置有外凸的第一线束固定部,所述线束出口处设置有外凸的第二线束固定部,所述第一线束固定部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线束固定部的长度。
优选地,所述支架本体包括:下壳体和设置在所述下壳体顶部、且与所述下壳体活动连接的上盖板,所述下壳体为U形槽结构,所述上盖板为矩形板。
优选地,所述第一线束固定部包括:相互垂直的支撑面和限位面,所述支撑面与所述下壳体的底板相连,所述限位面与所述下壳体的一块侧板相连。
优选地,所述支撑面的宽度小于所述下壳体的底板的宽度,所述限位面的高度小于所述下壳体的侧板的高度。
优选地,所述线束入口处还设置有带状的分支线束固定部。
优选地,所述分支线束固定部垂直于所述下壳体的底板设置,且位于所述下壳体底板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分支线束固定部的宽度小于所述下壳体的底板的宽度。
优选地,所述下壳体的每块侧板上设置有一个凸台结构的螺栓固定部,其中一个所述螺栓固定部上设置有腰形的螺栓孔,另一个螺栓固定部上设置有圆形的螺栓孔,通过穿过所述螺栓孔的螺栓将所述支架本体固定在纵梁钣金上。
优选地,所述上盖板的边缘设置有锁止卡,所述下壳体的侧板边缘设置有卡扣,所述锁止卡插接于所述卡扣。
优选地,所述支架本体的线束入口和线束出口的延长线呈预设角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线束固定支架,通过四周封闭、内部具有空腔结构的支架本体将发动机线束进行固定,在发动机线束外部形成防护结构,能够有效避免线束与纵梁钣金之间发生干涉;通过在线束入口和出口处分别设置线束固定部,将线束捆绑在线束固定部上,能够防止线束晃动,通过将线束入口处的第一线束固定部的长度设置为大于出口处的第二线束固定部的长度,有利于引导线束走向,为线束入口处的多股线束提供布置空间,有效避免线束入口处多股线束之间发生干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所示实施例得到其他的实施例及其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发动机线束的安装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另外一种发动机线束的安装固定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线束固定支架对发动机线束的安装固定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发动机线束固定支架的俯视图;
图5是图3中的发动机线束固定支架的安装示意图。
附图标记:
现有技术附图标记:
1-发动机线束;2-纵梁钣金;3-卡扣。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附图标记:
4-支架本体;5-线束入口;6-线束出口;7-第一线束固定部;
8-第二线束固定部;9-下壳体;10-上盖板;11-支撑面;
12-限位面;13-侧板;14-底板;15-分支线束固定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3028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