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后悬置连接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80645.0 | 申请日: | 2014-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322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7 |
发明(设计)人: | 张军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5/12 | 分类号: | B60K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吉海莲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悬置 连接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支架,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后悬置连接支架。
背景技术
发动机悬置不仅可以衰减动力总成的振动,防止振动向车身传递,隔离因路面不平产生的振动影响发动机工作,还可以支撑动力总成,限制动力总成的运动区域,保护动力总成。
3点式悬置系统具有优异的隔振性能,在消费者日益提高的NVH性能(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要求下,现在主流的横置前置前驱车辆大都采用3点式悬置系统。现有的3点式悬置系统中,左右悬置主要承担着动力总成的主要重量,后悬置承担动力总成的主要扭转冲击。由于只有后悬置承担主要的扭转力矩,导致其受力很大,对变速箱以及悬置本身的强度要求很高,所以在布置上悬置总成一般位于动力总成的最低端,以实现最长的力臂,从而使悬置受力最小。在这种情况下,后悬置的位置选取范围相对较小,再加上出于成本以及通用性的考虑,变速箱上的悬置安装点一般是共用的,所以悬置支架的布置空间相当狭小。
如图1所示,现有的后悬置连接支架包括互相连接的支撑梁1’和U形支架6’,支撑梁1’与变速箱4’固定连接,悬置软垫8’卡在U形支架6’内。当变速箱4’与悬置支架之间的间隙很小时,螺母7’无法安装在悬置支架与变速箱4’间隙之间,导致无法装配的现象出现。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后悬置连接支架,其结构简单紧凑,便于安装。
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
一种发动机后悬置连接支架,其包括支撑梁、单边架、连接所述支撑梁与所述单边架的连接板,所述支撑梁与变速箱固定连接,所述单边架具有第二安装孔,所述变速箱具有与所述第二安装孔同轴设置的第三安装孔,后悬置软垫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安装孔、第三安装孔连接。
可选择的,所述支撑梁和所述单边架均为板件,所述支撑梁与所述单边架平行设置。
可选择的,所述支撑梁、所述单边架位于所述连接板的两侧。
可选择的,还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垂直于所述支撑梁、所述单边架、所述连接板。
可选择的,所述支撑梁具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的个数为多个,所述加强筋的个数比所述第一安装孔多一个,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加强筋交错布置。
可选择的,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支撑梁、所述单边架连接处采用光滑过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后悬置支架采用支撑梁与变速箱固定,采用单边架与变速箱的安装面共同夹住后悬置软垫,安装时,将支撑梁固定后,单边架与变速箱的安装面之间的安装空间较大,结构简单紧凑便于安装。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发动机后悬置连接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后悬置连接支架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后悬置连接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1’-支撑梁,11-第一安装孔,2-单边架,21-第二安装孔,3-连接板,4’、4-变速箱,41-第三安装孔,5-加强筋,6’-U形支架,7’-螺母,8、8’-悬置软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2、3所示,发动机后悬置连接支架包括支撑梁1、单边架2、连接支撑梁1与单边架2的连接板3,支撑梁1与变速箱4固定连接,单边架2具有第二安装孔21,变速箱4具有与第二安装孔21同轴设置的第三安装孔41,后悬置软垫8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安装孔21、第三安装孔41连接。发动机后悬置支架采用支撑梁1与变速箱4固定,采用单边架2与变速箱4的安装面共同夹住后悬置软垫8,安装时,将支撑梁1固定后,单边架2与变速箱4的安装面之间的安装空间较大,便于安装。
支撑梁1、单边架2可以是板件、多个板件组成的支架等等,支撑梁1与单边架2的安装面可以具有夹角,也可以相互平行。优选的,支撑梁1为板件,单边架2为板件,支撑梁1与单边架2平行设置。采用该结构的后悬置连接支架结构简单、便于安装。
支撑梁1、单边架2可位于连接板3的同一侧,也可以位于连接板3的两侧,呈Z形或U形。优选的,支撑梁1、单边架2位于连接板3的两侧。采用该结构安装空间呈开放式,具有较好的装配工艺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8064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模块化海洋能发电装置
- 下一篇:一种汽油发动机电动EGR阀的中心杆端盖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