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前悬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72668.2 | 申请日: | 2014-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135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高艳军;谢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5/12 | 分类号: | B60K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吴兰柱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悬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底盘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发动机前悬置。
背景技术
发动机悬置作为动力总成的支撑装置,保证发动机正确的姿态,保证在发动机重力和其他载荷条件下的变形不超出允许范围,保证发动机在车辆的极限工况下不发生超出允许范围的位移。同时发动机悬置系统还应具有较好的抑制振动能力,避开可能的共振区域。
发动机悬置系统一般前悬置安装在发动机机体或齿轮室上,后悬置安装在飞轮壳上。现技术使用的发动机前悬置通过左右支脚连接在发动机齿轮室侧面,悬置胶垫连接到前悬置横梁上的焊接支架上,悬置横梁连接到车架左右纵梁上。
现有技术存在的局限性是,若更换发动机,发动机壳体上连接孔位置变更较大则不能应用这种连接方式;悬置胶垫的缺点为无限位机构,车辆在运行过程中遇到极限工况下容易发生超出允遇范围的位移,而使发动机附件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一种新型发动机的前支撑问题。解决传统发动机前悬置胶垫不能有效控制发动机在极限工况下位移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发动机前悬置,包括有前悬置横梁本体、前悬置胶垫、左连接板和右连接板;
所述前悬置横梁本体包括有与车架横梁平行且低于车架横梁的前悬置横梁本体、左斜梁、右斜梁、左固定端及右固定端;所述左斜梁连接前悬置横梁本体的左端与左固定端,右斜梁连接前悬置横梁本体的右端与右固定端;
所述左斜梁和右斜梁分别设置有前悬置胶垫;
所述左固定端与左连接板连接;所述右固定端与右连接板连接;
所述左连接板和右连接板分别连接车架的左右纵梁。
所述左固定端与右固定端各设置有至少四个安装孔,通过安装孔与左连接板和右连接板连接。
所述前悬置横梁本体、左斜梁和右斜梁分别设置有一个操作孔。
所述左斜梁和右斜梁分别设置有四个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连接前悬置胶垫。
所述前悬置胶垫包括有悬置胶垫下支撑板,减振橡胶、悬置胶垫上支撑板、螺栓安装座及固定螺栓;所述悬置胶垫下支撑板和悬置胶垫上支撑板之间设置有减振橡胶;所述螺栓安装座固定于悬置胶垫上支撑板和减振橡胶之间并穿过悬置胶垫上支撑板;所述固定螺栓穿过悬置胶垫下支撑板。
所述悬置胶垫下支撑板的两端设置有向悬置胶垫上支撑板方向的弯折。
所述悬置胶垫上支撑板为三角铁形状,其夹角面对减振橡胶。
所述左连接板和右连接板为两端弯边的凹槽形结构,其凹槽的底面设置有与左固定端或右固定端连接的安装孔;所述两端的弯边上设置有连接车架左右纵梁的安装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解决了传统的发动机前悬置仅局限于一个系列发动机结构的使用,不能通用的问题。
2、本技术的前悬置胶垫可以有效的解决发动机悬置无限位结构的问题,可以保证发动机总成的稳定性,不至于因动力总成过大位移而造成发动机附件的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前悬置横梁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前悬置胶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左或右连接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下的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仅能用来解释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解释为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如图1所示,一种发动机前悬置,包括有前悬置横梁1、前悬置胶垫2、左连接板3和右连接板4;
所述前悬置横梁1包括有与车架横梁平行且低于车架横梁的前悬置横梁本体13、左斜梁14、右斜梁15、左固定端11及右固定端12;所述左斜梁14连接前悬置横梁本体13的左端与左固定端11,右斜梁15连接前悬置横梁本体13的右端与右固定端12;左斜梁与右斜梁以前悬置横梁本体呈对称结构,左斜梁或右斜梁与前悬置横梁本体的夹角大于90度;左固定端及右固定端以前悬置横梁本体呈对称结构,左固定端与左斜梁的夹角或右固定端与右斜梁的夹角均大于90度。
所述左斜梁14和右斜梁15分别设置有前悬置胶垫2;
所述左固定端11与左连接板3连接;所述右固定端12与右连接板4连接;
所述左连接板3和右连接板4分别连接车架的左右纵梁。
发动机前悬置胶垫2固定在发动机自带的支架上,从而保证发动机的稳定支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7266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