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缸体曲轴孔加工复合刀具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29231.0 | 申请日: | 2014-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650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张国江;朱葛明;王瑞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吉利罗佑发动机零部件有限公司;浙江吉利罗佑发动机有限公司;济南吉利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湖南罗佑发动机部件有限公司;山东吉利变速器有限公司;宁波上中下自动变速器有限公司;湖南吉盛国际动力传动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D77/14 | 分类号: | B23D77/14;B23D75/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005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缸体 曲轴 加工 复合 刀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缸体的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发动机缸体曲轴孔加工复合刀具。
背景技术
发动机缸体曲轴孔在安装瓦盖前,要对缸体曲轴孔的半圆孔两侧进行倒角,以及加工安装曲轴轴瓦的锁瓦槽。现有的刀具对缸体的5个曲轴孔及5个锁瓦槽加工比较繁琐,刀具功能比较单一,加工过程需要反复的定位、进刀、加工、退刀、再定位、再进刀……而且加工不同部位经常需要换刀,整个过程比较繁琐,刀具路径复杂,机床运行时间长,加工效率低。
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2763208U,授权公告日2013年03月06日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加工多缸发动机缸体曲轴孔的曲轴孔铰刀,所述铰刀具有刀身和刀具,所述铰刀的一个端部具有能与车床主轴连接的装配部,所述铰刀整体呈圆杆形,所述刀身顺次包括铰前定位部、刀具安装部和铰后定位部,所述铰前定位部能与铰孔前的曲轴孔最小间隙旋转配合,所述铰后定位部能与铰孔后的曲轴孔最小间隙旋转配合。铰刀利用两侧的铰前定位部及铰后定位部与缸体便能进行有效定位,不需要另设铰刀固定装置,在用铰刀加工某一档曲轴孔时,铰前定位部及铰后定位部至少能在其它4个档的曲轴孔进行有效定位,且由于加工部分曲轴孔及提供定位的曲轴孔都是属同一缸体,所以,相对振动和晃动最小,从而能大大提高加工精度。但是该曲轴孔铰刀同样存在操作过程繁琐,刀具路径复杂,机床运行时间长,加工效率低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现有的曲轴孔加工刀具作业时操作过程繁琐,刀具路径复杂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操作过程简单、加工效率高的发动机缸体曲轴孔加工复合刀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发动机缸体曲轴孔加工复合刀具,包括机床连接部、刀片连接轴,所述刀片连接轴上依次设有第一刀片、第二刀片、第三刀片、第四刀片、第五刀片和第六刀片,所述第一刀片和第二刀片为八刃刀片,所述第三刀片、第四刀片、第五刀片和第六刀片为四刃刀片,第三刀片和第四刀片的刃口为八字分布,第五刀片和第六刀片的刃口呈八字分布。在曲轴孔组加工形成半圆孔后,第一刀片、第二刀片用于加工锁瓦槽,选用八刃口的刀片,加快挖槽速度。第三刀片、第四刀片、第五刀片和第六刀片分为两组,每组刀片的刃口为八字分布,在半圆孔两侧加工形成倒角。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刀具一次进刀即可加工两个倒角或两个锁瓦槽,大大降低了操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作为优选,第三刀片和第四刀片间的刀片连接轴上设有第一排屑槽,第五刀片和第六刀片间的刀片连接轴上设有第二排屑槽。一次进刀作业内容较多,设置排屑槽方便加工时排屑。
作为优选,第一刀片和第二刀片径向错开20度;第三刀片和第四刀片径向错开15度,第三刀片和第五刀片径向错开30度,第三刀片和第六刀片径向错开40度。角度错开以保证切削力分布均匀。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排屑槽和第二排屑槽的深度为6~8mm。
作为优选,所述机床连接部截面为梯形,机床连接部大端连接刀片连接轴,机床连接部小端连接连接柄。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简化操作过程,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第一刀片的左视图。
图3是图1中第二刀片的左视图。
图4是图1中第三刀片的左视图。
图5是图1中第四刀片的左视图。
图6是图1中第五刀片的左视图。
图7是图1中第六刀片的左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中:机床连接部1、刀片连接轴2、第一刀片31、第二刀片32、第三刀片33、第四刀片34、第五刀片35和第六刀片36、第一排屑槽41、第二排屑槽42、连接柄5、缸体6、曲轴孔7、锁瓦槽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吉利罗佑发动机零部件有限公司;浙江吉利罗佑发动机有限公司;济南吉利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湖南罗佑发动机部件有限公司;山东吉利变速器有限公司;宁波上中下自动变速器有限公司;湖南吉盛国际动力传动系统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吉利罗佑发动机零部件有限公司;浙江吉利罗佑发动机有限公司;济南吉利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湖南罗佑发动机部件有限公司;山东吉利变速器有限公司;宁波上中下自动变速器有限公司;湖南吉盛国际动力传动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2923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