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节温器壳体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32794.2 | 申请日: | 2013-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719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06 |
发明(设计)人: | 王传宾;王峰;姚章涛;杨宁;刘志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7/16 | 分类号: | F01P7/16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闫晓燕 |
地址: | 250002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节温器 壳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尤其是一种发动机节温器壳体。
背景技术
目前,在柴油机上配置的节温器壳体都是比较单一的壳体结构,只能分配冷却系统大小循环,功能比较简单,安装比较麻烦,占据空间较大,既增加了发动机的外形尺寸,又降低了柴油机工作的可靠性,这就是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集成结构的发动机节温器壳体。
本方案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的:该发动机节温器壳体包括节温器壳本体,所述节温器壳本体上设置有与节温器相连的节温器连接端口,与水泵相连的汽缸盖进水口,与发动机相连的冷却系统回水口,与汽缸盖相连的汽缸盖冷却系统压力平衡口,与发动机相连的冷却系统小循环冷却液口,与发动机相连的冷却系统大循环冷却液腔,与汽缸盖冷却系统压力平衡口相连的汽缸盖冷却系统压力平衡腔。
上述节温器连接端口设置在节温器壳本体的前端面。
上述汽缸盖进水口分别设置在节温器壳本体的左后侧和底面。
上述冷却系统回水口设置在节温器壳本体的左后侧。
上述汽缸盖冷却系统压力平衡口设置在节温器壳本体的右后侧。
上述冷却系统小循环冷却液口设置在节温器壳本体的底面。
上述冷却系统大循环冷却液腔设置在节温器壳本体的底面。
上述汽缸盖冷却系统压力平衡腔设置在节温器壳本体的底面。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可根据对上述方案的叙述得知,该发动机节温器壳体中,其节温器壳本体上集成有节温器连接端口、汽缸盖进水口、冷却系统回水口、汽缸盖冷却系统压力平衡口、冷却系统小循环冷却液口、冷却系统大循环冷却液腔和汽缸盖冷却系统压力平衡腔,这种结构形式的紧凑性好,重量轻,既减小了发动机的外形尺寸,又增加了安装和使用的可靠性。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其实施的有益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节温器连接端口,2为节温器壳本体,3为汽缸盖冷却系统压力平衡口,4为汽缸盖进水口,5为冷却系统回水口,6为冷却系统大循环冷却液腔,7为汽缸盖冷却系统压力平衡腔,8为冷却系统小循环冷却液口,9为汽缸盖进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一种发动机节温器壳体,如图1-3所示,它包括由铸铝材料制成的节温器壳本体2,所述节温器壳本体2的前端面上设置有与节温器相连的节温器连接端口1,节温器壳本体2的左后侧和底面分别设置有与水泵相连的汽缸盖进水口4和汽缸盖进水口9,节温器壳本体2的左后侧设置有与发动机相连的冷却系统回水口5,节温器壳本体2的右后侧设置有与汽缸盖相连的汽缸盖冷却系统压力平衡口3,节温器壳本体2的底面设置有与发动机相连的冷却系统小循环冷却液口8、与发动机相连的冷却系统大循环冷却液腔6及与汽缸盖冷却系统压力平衡口3相连的汽缸盖冷却系统压力平衡腔7。
节温器和密封圈集成为节温器总成,安装在节温器连接端口1上,控制发动机冷却系统大小循环,保证发动机在合适温度下工作。水泵输出的冷却液经过汽缸盖进水口4进入发动机汽缸盖,对汽缸盖进行冷却,保证了发动机工作的可靠性。通过汽缸盖冷却系统压力平衡口3来平衡整个汽缸盖冷却系统的压力,保证汽缸盖的冷却效果。发动机气缸体和汽缸盖的冷却液在发动机后端汇合后通过冷却系统回水口5进入节温器壳进行冷却系统大循环或小循环。当节温器未开启或未完全开启时,发动机流出的冷却液会通过冷却系统小循环冷却液口8流回发动机汽缸体或汽缸盖。当节温器完全开启时,发动机小循环被完全封死,发动机冷却液通过冷却系统大循环冷却液腔6和节温器流入散热器对冷却液进行降温。汽缸盖冷却系统压力平衡腔7短暂存储从汽缸盖冷却系统压力平衡口3流出的冷却液。
本实用新型中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3279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