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轴承及具有该轴承的发动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61364.6 | 申请日: | 2013-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973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发明(设计)人: | 王松赤;王重庆;江平;贺凤祥;袁同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C27/04 | 分类号: | F16C27/04;F16C33/58;F16C33/62;F16C33/66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吴贵明;张永明 |
地址: | 412002***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轴承 具有 发动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轴承及具有该轴承的发动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轴承由轴承内圈、滚动体、轴承外圈和保持架组成。滚动体安装在轴承保持架上,并在轴承内圈和轴承外圈的滚道上工作。发动机与轴承之间通过弹性支撑零件连接,并且轴承与发动机机匣之间配合设置弹性片和油膜阻尼结构。现有技术中由于发动机功重比和整机性能的不断提高,所以要求发动机的各零部件结构在满足发动机原功能的需求下尽可能将各部件之间的设计进行结构简化和优化组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轴承及具有该轴承的发动机,以达到减少零件数量、简化零件结构的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轴承,包括内圈、滚子、保持架和外圈,外圈包括:配合部,位于外圈的沿轴向的第一端并于配合部的内表面设置有与滚子配合的滚道;安装部,位于外圈沿轴向的第二端;弹性连接部,分别连接配合部和安装部。
进一步地,弹性连接部包括支撑体和将支撑体分隔为至少两个支撑单元的镂空部。
进一步地,镂空部为多个,每个镂空部为沿支撑体轴向延伸的长孔,多个长孔均沿支撑体的周向间隔分布,以将支撑体分隔为沿周向间隔分布的多个支撑单元。
进一步地,镂空部为多个,每个镂空部为沿支撑体周向延伸的长孔,多个长孔沿支撑体的轴向分布并沿周向错位布置,以将支撑体分隔为沿轴向间隔分布的多个支撑单元。
进一步地,安装部固定连接到机匣体上,配合部的外周通过机匣体内设置的油膜供油路供油,以在配合部和机匣体的轴承机匣座之间形成油膜阻尼区。
进一步地,油膜阻尼区的油膜厚度为0.2mm至0.24mm。
进一步地,配合部的外周还设置有两个沿周向延伸的环形槽,两个环形槽沿配合部的轴向间隔设置,且每个环形槽内安装有密封环,油膜阻尼区设置于两个环形槽内的密封环之间。
进一步地,安装部与机匣体抵接并设置有多个安装孔,固定螺栓穿过安装孔将安装部与机匣体固定。
进一步地,外圈采用G13Cr4Mo4Ni4V制成。
进一步地,配合部的滚道表面硬度为61HRC至64HRC;外圈除滚道表面以外的其它部分的硬度为38HRC至42HRC。
进一步地,弹性连接部的刚度为3×106N/m至7×106N/m。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包括机匣体、转轴和安装在机匣体上并支承转轴的上述轴承。
进一步地,发动机包括用于压紧轴承的内圈的压紧套,压紧套包括套筒部和设置于套筒部内部的具有中心孔的连接部,转轴的端部穿入连接部的中心孔,转轴的端部具有螺纹段,压紧套的套筒部通过与转轴的螺纹段配合的螺母锁紧连接部从而压紧轴承的内圈。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轴承,通过在轴承本身设计弹性连接部,以替代与轴承配合的弹性支撑零件,从而达到减少零件数量、简化零件结构的目的。
进一步地,在配合部的外周与机匣体的轴承机匣座之间形成环形油膜阻尼区,从而达到缓冲机匣体的振动和冲击的目的。进一步地,还可以替代与轴承外圈配合的弹性片和油膜阻尼结构,起到减少零件数目的目的。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轴承与机匣体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轴承的外圈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轴承的外圈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轴承,包括内圈10、滚子20、保持架30和外圈40,上述外圈40包括:配合部41、安装部43和弹性连接部42。
其中,配合部41位于外圈40的第一端并于配合部41的内表面设置有与滚子20配合的滚道。安装部43位于外圈40的第二端,用于与机匣体50固定连接。弹性连接部42分别连接配合部41和安装部4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6136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