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机梯度吸附耦合有机絮凝净化垃圾渗滤液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566936.6 | 申请日: | 2013-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532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王发洲;胡曙光;聂帅;李叶青;张江;朱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机 梯度 吸附 耦合 有机 絮凝 净化 垃圾 渗滤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渗滤液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机梯度吸附耦合有机絮凝净化垃圾渗滤液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城市垃圾填埋场数量剧增,产生的生活垃圾以平均每年(8%~10%)的速度增长,随之而产生的垃圾渗滤液不断增多。垃圾渗滤液含高浓度氨氮废水,成分复杂,毒性强,可生化能力弱,对环境危害巨大,而其处理难度很大,对其治理一直受到全世界环保领域的高度重视。
现有的渗滤液处理技术主要分为生物法、物化法和土地法等三大类。生物处理法中厌氧处理有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厌氧塘等;好氧处理有好氧曝气塘、活性污泥法、生物转盘和滴滤池等,无氧/好氧(A/O)混合处理。物化法主要有化学混凝沉淀、活性炭吸附、化学氧化、催化氧化、膜处理等。土地处理如人工湿地等主要通过土壤颗粒的过滤,离子交换吸附和沉淀等。生物法对普通渗滤液有很好的处理效果且经济性好,但由于渗滤液中BOD/COD的值很小,可生化性很弱,不适宜进行生物法处置。化学氧化、膜处理法的处理效率高,但因其高成本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广泛使用。传统的过滤吸附絮凝方法对渗滤液的深度处理有一定的效果,但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活性炭、有机絮凝剂等价格高,絮凝吸附后通常采用反冲洗、填满等手段进行处理,处理难度大且易造成二次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无机梯度吸附耦合有机絮凝净化垃圾渗滤液的方法,针对超高浓度渗滤液自身及处置过程中的变化特点,科学合理的对无机吸附层进行梯度设置并配合有机絮凝剂对垃圾渗滤液进行净化处理。
一种无机梯度吸附耦合有机絮凝净化垃圾渗滤液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垃圾渗滤液通过第一层无机吸附层,第一层无机吸附层以粒径为1~3mm陶粒填充,陶粒级别为300~400级,第一层无机吸附层体积为垃圾渗滤液体积的1~4倍;
2)检测经过步骤1)处理的渗滤液的色度和悬浮物浓度,若渗滤液色度超过600,悬浮物浓度达到1500mg/L以上时,将经第一层无机吸附层后的渗滤液通入第一层絮凝层;反之则无需将经第一层无机吸附层后的渗滤液通入第一层絮凝层;
所述第一层絮凝层包括陶粒层和有机絮凝层,陶粒层铺设在有机絮凝层底部,陶粒为900级陶粒,陶粒层厚度为第一层无机吸附层厚度的2%~15%;有机絮凝层,层厚为第一层无机吸附层厚度的6%~20%;
3)将经过步骤2)的渗滤液通过第二层无机吸附层,第二层无机吸附层采用粒径为3~5mm的陶粒填充,级别为400~500级,第二层无机吸附层厚度为第一层无机吸附层厚度的60%~80%;
4)检测经过步骤3)的渗滤液的色度和悬浮物浓度,若渗滤液色度高于300,悬浮物浓度高于800mg/L时,将经第二层无机吸附层后的渗滤液通过第二层絮凝层;反之则无需将经第二层无机吸附层后的渗滤液通入第二层絮凝层;
所述第二层絮凝层包括陶粒层和有机絮凝层,陶粒层铺设在有机絮凝层底部,陶粒为900级陶粒,陶粒层厚度为第一层无机吸附层厚度的2%~15%;有机絮凝层厚度为第一层无机吸附层厚度的6%~20%;
5)将经过步骤4)的渗滤液通过第3层至N层(N为3~7中的整数,N=3时,则只通过第3层)无机吸附层,得到净化后的垃圾渗滤液,所述第3层无机吸附层采用粒径为5-10mm的陶粒填充,级别为500~600级,第三层无机吸附层厚度为第一层无机吸附层厚度的40%~70%;
6)将垃圾渗滤液在上述步骤1)-5)所设置无机吸附层或者无机吸附层和絮凝层中循环吸附多次,所得到净化后的垃圾渗滤液中COD除去率超过85%,可以直接排入污水池,其中所述循环吸附次数不低于200次。
上述方案中,当N为4时,所述第4层无机吸附层采用粒径为10~15mm的600~700级陶粒填充,填充厚度为第一无机吸附层的30%~50%。
上述方案中,当N为5时,所述第4层无机吸附层采用粒径为10~15mm的600~700级陶粒填充,填充厚度为第一无机吸附层的30%~50%;所述第5层无机吸附层采用粒径为15~20mm的600~700级陶粒填充,填充厚度为第一无机吸附层的30%~5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6693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金属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及设备
- 下一篇:具有除硫磷功能的钢、铁水聚渣保温覆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