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动机EGR连接管路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24923.2 | 申请日: | 2013-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418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发明(设计)人: | 伊士旺;彭成;刘亚奇;赵铮;张德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5/07 | 分类号: | F02M25/07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科诚专利事务所 13113 | 代理人: | 刘谟培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egr 连接 管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在车辆发动机EGR系统中的管路连接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EGR连接管路。
背景技术
废气再循环(EGR)工作原理是将一部分废气引入到气缸,由于废气成分中含有H2O、CO2,使混合气热容量提高,从而使燃烧最高温度下降,降低NOx排放浓度。EGR系统一般可通过内部EGR和外部EGR两种方式来实现循环。内部EGR是区别外部EGR而言的,其实质是通过扩大气门重叠角来实现的。外部EGR就是通常所指的EGR,即将排气歧管中部分废气经外部管路引入进气歧管,使废气参与再燃烧,从而实现EGR循环。目前采用外部EGR技术的内燃机,废气通过外部的EGR管与进气总管连接,在该连接结构中,EGR管伸入进气总管内一部分,该伸入进气总管的部分开单独一孔或一贯穿孔,实现了使废气与新鲜空气混合。但采用该结构,由于EGR管伸入进气总管内以完成废气与新鲜空气混合,在不需要EGR的工况点,伸入的EGR管反而会阻碍进气,影响发动机动力性。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在不需要EGR的工况点时降低EGR管对进气气流的阻碍、以提高发动机动力性的发动机EGR连接管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发动机EGR连接管路,包括进气总管、与进气总管固连的EGR管,在EGR管内滑动设有在EGR管内气体压力推动下探入进气总管内的移动管,在移动管上设有在其探入进气总管內时使进气总管与EGR管连通的气口;还包括作用于移动管上的、在EGR管内气体压力消失时驱动移动管缩入EGR管内的回复装置。
将移动管与EGR管滑动配合设置,使EGR系统工作时,通过废气对移动管施加压力,使移动管探入到进气总管内,并通过气口,实现了此状态下废气和进气的混合,在EGR管内无废气压力时,移动管通过回位装置缩入到EGR管内,避免了移动管对进气总管内气体的阻碍,提高了发动机效率。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的气口为沿移动管的周向设置的多个。将气口设置在移动管的周向上,可以改变移动管内废气排出的方向,提高废气与进气总管内的进气混合效果。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的气口为沿移动管长度方向设置的长孔形。将气口设置为长孔形,使移动管在向进气总管探入的过程中,移动管对进气总管内的进气阻挡面积增大,被阻挡的进气会在移动管的外壁作用下改变方向且压力增大,同时,由于在探入过程中,与进气总管连通的气口面积逐渐增大,使得移动管在停止探入的稳定状态前,废气与进气混合更加充分,提高了EGR系统在开始工作时发动机的进气效果。
作为对本发明的另一种形式限定,所述的气口包括设置在移动管顶部的第一气口、以及设置在移动管径向侧下部的第二气口。通过第一气口和第二气口位置的设置,使进气管路中气压大于移动管内的气压时,进气管路中的部分气体由第一气口进入到移动管内与废气混合,由于第二气口与第一气口非共中心线设置,进入到移动管内的气体会撞击移动管底部内部,形成涡旋的气流,提高了与废气的混合效果,同时,第二气口改变混合气流的排出方向,排出的混合气与移动管外部的气流再次形成涡旋气流,提高了整体混合气流的混合效果。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第二气口的面积小于第一气口的面积。通过该设置,使混合气流经第二气口排出时压力增大,提高了排出后与移动管外部的进气气流的混合效果。
作为对如上方式的限定,所述的回复装置为对移动管施加弹性作用力的弹簧。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进一步限定,所述的弹簧连接设置在移动管的端部与进气总管的内壁之间,所述弹簧于自然状态下的长度不小于进气总管的内径。
作为对本发明的改进,在进气总管的内部固定设有插入移动管内以对移动管的移动进行导向的导向杆。通过导向杆的设置,提高了移动管在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避免了在非EGR工作时GER管对进气总管内的气流的阻挡,提高了发动机的性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仰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移动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进气总管;2、EGR管;3、法兰;4、通孔;5、移动管;6、气口;61、第一气口;62、第二气口;7、弹簧;8、导向杆。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249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