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动机气门接触刚度测量装置与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71186.2 | 申请日: | 2013-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783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04 |
发明(设计)人: | 刘忠民;丁佳;白贺;唐龙鑫;吴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13/00 | 分类号: | G01M13/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杜军 |
地址: | 31001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气门 接触 刚度 测量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动机检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发动机气门接触刚度测量装置与方法。
背景技术
发动机气门是发动机配气机构的重要部件,它定时的开启和关闭,保证发动机在工作中定时为汽缸吸入新鲜的可燃混合气,并及时将燃烧后的废气排出汽,它是否可靠直接影响发动机的性能。尤其是随着发动机技术的发展,气缸内的压力和温度变高,对气门要求日益严苛,气门的受力、运动的研究变的越来越重要。因此,需要对发动机气门接触刚度进行试验分析。
目前,对发动机气门接触刚度还没有统一的试验标准。可以通过整机试验台测得气门加速度、受到的应力等。但是,配置发动机试验条件复杂,价格昂贵不利于发动机零部件厂家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成本低、效率高、全面直观的发动机气门接触刚度测量装置与方法。本发明测量的是发动机气门与气门座圈之间的接触刚度。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中的装置包括杠杆、砝码、千分表、被测配气机构和固定台架。
被测配气机构架设在固定台架上,所述的被测配气机构包括气门和气缸盖;杠杆一端顶在气门的正下端,杠杆另一端加载砝码,在气门的上端顶着千分表。
发动机气门接触刚度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先把配气机构固定在试验台架上,杠杆一端垂直顶着气门端面正下端中心,另一端可以加载砝码,气门杆的顶部顶着千分表。
步骤2、为了测量准确,在测量的时候去除气门弹簧,气门弹簧垫圈和气门锁夹,固定千分表使其具有一定的初始值,然后开始加载砝码,读取千分表的示数,通过杠杆力矩公式,从而得到加载到气门接触力的大小。
步骤3、保存记录数据,通过下式计算出接触刚度K
其中表示气门底部加载力,表示气门与气缸盖之间的变形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通过模拟气门对气门座圈载荷,完成测量静态气门接触刚度。能准确的测得气门和气门座圈在受到载荷冲击作用时它的变形量,以此达到试验要求,保证试验的可信度。
2、本发明采用千分表结构简单,能保证试验的精度。
3、本发明不需要复杂发动机试验台,结构简单,试验成本低,适用性广,方便长期使用,广泛适用于各汽车零部件制造厂,有利于行业发展。
附图说明
图1为发动机气门接触刚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发动机气门接触刚度试验装置包括:千分表1、气门2、气缸盖3(含座圈)、固定台架4、杠杆5和砝码6。
把发动机气缸盖3和气门2固定在试验台架4上,杠杆5一端垂直顶着气门2下端,另一端可以加载砝码6,通过控制砝码6的重量,来控制对气门2施加的力的大小。气门2顶部顶着千分表1,可以显示气门2与气缸盖3之间的接触应变量,最后通过公式计算出气门2与气缸盖3之间的接触刚度。
本发明测的是发动机气门的静态接触刚度。该测量试验是将待测发动机气门和气缸盖固定在试验台架上,在气门杆顶部顶着千分表,杠杆一端顶在气门正下端,杠杆的另一端加载砝码;通过每加载砝码读取千分表上的数据,来计算气门的接触刚度。本发明仅需简单试验装置,通过模拟发动机气门与气缸盖接触的状态,完成对气门接触刚度的测量计算,达到试验要求。
其测量步骤为:
步骤1、先把气门和配气机构缸盖固定在试验台架上,杠杆一端垂直顶着气门端面正下端中心,另一端可以加载砝码,气门杆的顶部顶着千分表。
步骤2、为了测量准确,在测量的时候去除气门弹簧,气门弹簧垫圈和气门锁夹,固定千分表使其具有一定的初始值,然后开始加载砝码,读取千分表的示数,通过杠杆力矩公式,从而得到加载到气门接触力的大小。
步骤3、保存记录数据,通过加载质量以及气门与气门座圈接触变形量,从而计算出接触刚度K,
其中表示杠杆等效在气门的受力大小,表示气门与缸盖之间接触变形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7118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