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发动机自动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59640.9 | 申请日: | 2012-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588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森浩一;服部元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2D29/02 | 分类号: | F02D29/02;F02D17/00;F02N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邸万奎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发动机 自动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行驶中自动地停止发动机、再起动发动机的自动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车辆的发动机自动控制装置,公开有JP4374805B中记载的技术。即使在车辆行驶中,在制动器操作量为发动机停止判定阈值以上时,该装置停止发动机而改善油耗,并且在制动器操作量为发动机起动判定阈值以下时再起动发动机。
发明内容
在上述以往的装置中,在判定为车辆处于行驶状态的规定车速以上时,发动机(再)起动判定阈值与减速无关而被固定,所以在向停车的减速行驶中,有可能发动机与驾驶员的意图相反地被再起动,而不能充分地改善油耗。例如,在向停车的减速行驶中,驾驶员的制动器操作量变动,在即将停车前减小减速,为了平稳地停车而制动器操作量往往变小。但是,若发动机起动判定阈值设定与减速无关,则有可能制动器操作量容易地为发动机起动判定阈值以下而再起动发动机。
本发明着眼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进一步改善油耗的车辆的发动机自动控制装置。
一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的自动控制装置包括:制动器操作量检测装置,检测驾驶员的制动器操作量;发动机停止再起动装置,在滑行行驶中,在检测出的制动器操作量超过了第1阈值时停止发动机,在发动机停止后,在检测出的制动器操作量为第1阈值以下时再起动发动机;以及阈值设定装置,进行设定,以使减速越低,第1阈值越小。
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优点,与添加的附图一起在以下详细地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车辆的发动机自动控制装置的结构的系统图。
图2是表示实施例1的发动机自动停止再起动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3是表示实施例1的滑行行驶时的滑行停止(coast stop)允许阈值的设定处理的作用的时间图(time chart)。
图4是表示实施例1的滑行行驶时的滑行停止允许阈值的设定处理的作用的时间图。
图5是表示实施例2的发动机自动停止再起动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实施例2的滑行行驶时的滑行停止允许阈值的设定处理的作用的时间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3的发动机自动停止再起动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实施例3的滑行行驶时的滑行停止允许阈值的设定处理的作用的时间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系统结构]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车辆的发动机自动控制装置的结构的系统图。在内燃机即发动机1的输出侧,设有变矩器2。在变矩器2的输出侧,连接着带式无级变速器3。从发动机1输出的旋转驱动力通过变矩器2被输入到带式无级变速器3,根据期望的变速比被变速后,传递到驱动轮4。
在发动机1中,包括:进行发动机起动的起动装置1a;以及进行发电的交流发电机1b。在起动装置1a中,包括起动电机。起动装置1a基于发动机起动指令,使用车载电池1c供给的电力驱动起动电机,进行发动机转动曲轴。此外,喷射燃油,然后,若发动机1可独立旋转,则停止起动电机。交流发电机1b由发动机1旋转驱动而发电,将发电后的电力供给车载电池1c等。
变矩器2在低车速时进行扭矩放大。变矩器2还具有锁止离合器,在规定车速CSVSP(例如14km/h左右)以上时,联接锁止离合器,限制发动机1的输出轴和带式无级变速器3的输入轴之间的相对旋转。
带式无级变速器3由起步离合器、主带轮及副带轮、跨越这些带轮的皮带构成,通过液压控制变更带轮槽宽,实现期望的变速比。此外,在带式无级变速器3内,设有由发动机1驱动的油泵30。在发动机动作时,以该油泵30作为液压源,供给变矩器2的变矩器压力或锁止离合器压力,此外,供给带式无级变速器3的带轮压力或离合器联接压力。
而且,在带式无级变速器(CVT)3中,与油泵30分开设置电动油泵31,在因发动机自动停止而不能利用油泵30进行液压供给的情况下,电动油泵31动作,可将必要的液压供给到各促动器。因此,即使是发动机停止时,也能够补偿液压油的泄漏,此外,维持离合器联接压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5964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