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用发动机油底壳挡油板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48969.6 | 申请日: | 2012-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911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马国海;刘胜强;闫立虎;于德政;林文;孔德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11/00 | 分类号: | F01M11/0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科诚专利事务所 13113 | 代理人: | 张红卫;左燕生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 机油 底壳挡油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涉及发动机油底壳,具体地说是一种车用发动机油底壳挡油板。
背景技术
挡油板装配于油底壳上,用于防止发动机工作时发动机内运动件与油底壳内润滑油接触,减小润滑油含气量,保障发动机的可靠工作。
现有技术中挡油板用螺栓固定在油底壳上,汽车行驶在颠簸路段时,润滑油可能会在油底壳内波动甚至是飞溅到挡油板上方,与发动机内的运动件接触,造成润滑不良、润滑油老化速度快。另外,现有挡油板仅在底面上设有加强筋,存在整体强度不足、易开裂变形的缺点,每条加强筋高度、宽度和横截面积不同,使每条加强筋承载能力不相同,从而降低挡油板的NVH特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用发动机油底壳挡油板,其上通过增设纵梁和隔板,以增强挡油板整体结构强度,提高NVH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车用发动机油底壳挡油板,包括固定设置在油底壳内的本体,所述本体与油底壳相对的底面上设有加强筋;所述本体的底面上沿横向与纵向交叉固联有隔板;本体的顶面上固联有纵梁,其延伸至本体的相对的两侧边处。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所述隔板的竖向截面为梯形,其两个斜面分别延伸至本体的外侧面;隔板沿横向、纵向各设有至少两个。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限定,所述纵梁设有两个,发动机曲轴向下的投影位于两纵梁之间。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限定,所述本体的顶部沿前后方向为弯拱形结构,弯拱的弯曲方向与纵梁的走向一致;本体相对两侧边上分别设有用于通过螺栓将本体与油底壳连接的翻边,翻边上设有向上凸出的螺栓过孔。
作为进一步限定,所述加强筋包括包围在隔板周围沿横向与纵向交叉设置的第一加强筋、与螺栓过孔相连设置的第二加强筋、设置于本体外周的翻边筋,所述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翻边筋的高度、宽度及横截面积分别相等;螺栓过孔的高度与加强筋的高度相等。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种限定,所述本体、纵梁上均设有贯通本体或纵梁的通气孔。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五种限定,所述本体的中部设有贯通本体的回流孔。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种限定,所述本体竖向侧面间的联接处,竖向侧面与底面、顶面间的连接处,均为圆弧过渡;本体的左侧面为向右凹陷的弧形面结构即“反C”字形结构。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
①本体的底面设置的纵横交错的梯形的底板,可防止油底壳内的润滑油产生较大波动,降低润滑油含气量,确保发动机油压的建立,并且增加了本体整体结构强度及 NVH特性;
②本体上设置的纵梁,可有效地利用空间位置,给本体上方的曲轴提供了充足的运动空间,避免曲轴与润滑油接触;且纵梁纵向贯穿本体两端,具备滚压筋作用,可提高本体的整体强度及NVH特性;
③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和翻边筋的高度、宽度及横截面积分别相等,可使每条加强筋承载能力一致,形成网状框架,确保本体具备较高的强度和NVH特性;
④本体的主体为顶部沿前后方向呈弯拱形的长方形结构,并设置翻边,将螺栓过孔设置在翻边上,且顶面凸出翻边,保证螺栓紧固时对本体紧固到位,防止螺栓压裂本体;螺栓过孔的高度与加强筋高度一致,确保螺栓紧固力传至本体整体,从而使本体紧固可靠;
⑤通气孔的设置,可防止其产生气蚀,降低了零部件因气蚀而破裂失效的风险;
⑥回流孔设置于本体的最低处,润滑油可从本体四周流向回流孔,并由回流孔流回油底壳进行再循环,保证润滑油循环顺畅,防止本体沟槽处残留润滑油;
⑦本体的各侧面间、侧面与底面、顶面间的连接处均为圆弧形过渡,给周围零部件(如收集器、油底壳、机油泵)提供充足的空间去布置,同时使本体具有良好的工艺性;本体的左侧面为反C形结构,给机油收集器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且提高了本体边缘NVH特性。
本实用新型适用安装于发动机油底壳上。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主视图;
图3为图1的仰视图;
图4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本体2与油底壳11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5为图1的右视图。
图中:1、螺栓过孔;2、本体;3、通气孔;4、回流孔;5、纵梁;6、隔板;7、第二加强筋;8、第一加强筋;9、翻边筋;10、收集器;11、油底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4896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柴油机消声器
- 下一篇:一种煤矿井下通风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