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节能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64614.2 | 申请日: | 2012-0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680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路运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路运龙 |
主分类号: | F02M25/12 | 分类号: | F02M25/12;C01B3/04;C01B1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41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节能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节能装置,属于汽车、机动车节能减排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大国,汽车的产销量仍在逐年增长,降低汽车燃料的消耗已成为世人所观注的热点。长久以来,让水变成可重复利用的替代能源一直是人们的愿望。我们知道:水分子是由氢和氧(H2O)构成,按实质重量每公斤水大约含氢11%、含氧89%,氢可以燃烧、氧能助燃,氢燃烧的热值是汽油的三倍,而且氢燃烧之后所生成的是水,不污染环境,是一种非常洁净的燃料。但是目前的制氢技术还不能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制氢,因为现有制氢技术的能源消耗太大,制氢的成本也很高。传统分解水分子的方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化学分解法,另一种是电解分解法,化学分解法目前还不适用于汽车、机动车随车制氢,电解分解法耗能很大、而且效率也不高。
近十年来,等离子体技术在工业上的应用发展很快,例如:等离子体点火、等离子体喷涂、等离子体加热、等离子体切割、等离子体拉积焚化、废物处理等等。等离子体是在电离层或者放电现象下所形成的一种状态(俗称第四态),伴随着放电现象将会生成激发原子、激发离子、离解原子、游离原子团、原子或者分子离子群的活性化学物以及它们与其它的化学物碰撞而引起的反应。在等离子体发生器中,放电作用使工作气分子失去外层电子而形成离子状态,经过相互碰撞而产生高温,温度可达几万度以上,而离子的温度仅仅略高于常温,因此在放电场内的温度接近常温。
目前等离子体技术也已应用于汽车的节能、减排领域,但是现有技术的实际效果很有限。例如专利号为200910310686.3所公开的技术方案,是在内燃机燃烧室和燃料喷嘴之间安装非平衡等离子体发生器以及在进气管路之间安装非平衡等离子体发生器,对燃料和空气进行等离子体活化处理,以期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但是这类技术充其量也只能相应的提高部分排放指标和燃料的燃烧率,空气中的含氧量以及燃料的可燃物质并不会增加,对实际节能减排效果不会有较大的提高和改善,而对于采用多点电子喷射和缸内直接喷射技术的现代发动机来说是不能适用的,何况还要对内燃机进气歧管和电子喷嘴位置等进行改造、增大发动机的体积,这对于汽车发动机的整体设计也增加了难度,很难被制造商所接受。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设备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耗能低、效率高、分解速度快的以水为原料的汽车发动机(随车自动制氢制氧的)节能装置,以解决目前汽车、机动车发动机不能快速自动制氢制氧的难题,把水作为制氢、制氧、可重复使用的原料,从而达到大幅度节能减排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发动机节能装置,是利用发动机排气余热把液态水加热为蒸汽态、在非平衡低温等离子体发生装置内把蒸汽态水分子的分子结构打开,形成等离子体状态,经过相互碰撞、震荡,迅速活化、裂化、分解生成氢气分子、氧气分子和氢离子、氧离子,再把分解后已经变成可低温燃烧、助燃的氢、氧分子以及氢、氧离子和空气(或者燃油混合气)混合后一起送入发动机燃烧室燃烧作功,从而达到了增加部分燃油和氧气或者替代部分燃油增加氧气,实现汽车发动机大幅度提高节能、减排指标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发动机节能装置:是由发动机排气管,发动机进气歧管、水分蒸发器,电磁开关、供水水泵,水量控制器、智能中央处理器、热电传感器、氧气传感器、空气流量传感器、非平衡低温等离子体发生装置、喷射喉管和电源等构成,其特征是:在发动机的排气管(2)上安装水分蒸发器(3),在发动机机体上安装热电传感器(9),水泵电机(12)和水量控控制器(8)电连接,水分蒸发器(3)用金属管和非平衡低温等离子体发生装置(4)连接,非平衡低温等离子体发生装置(4)用塑胶管和发动机进 气歧管节气门(1)后方安装的喷射喉管(28)连接,非平衡低温等离子体发生装置(4)和电源(5)电连接,智能中央处理器(6)分别和水量控制器(8)、电磁开关(7)、热电传感器(9)、氧气传感器(10)、空气流量传感器(11)、电源(5)以及点火开关(K)电连接,水量控制器(8)和节气门(26)或者电子节气门联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路运龙,未经路运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6461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