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吸入空气初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85180.9 | 申请日: | 2011-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812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15 |
发明(设计)人: | 李亚;路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亚 |
主分类号: | F02M35/022 | 分类号: | F02M35/022 |
代理公司: | 郑州红元帅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7 | 代理人: | 杨妙琴 |
地址: | 476700 河南省商丘***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吸入 空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针对发动机吸入空气的过滤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对发动机吸入空气进行初级过滤的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拖拉机、收割机等机动车辆的发动机在野外作业时,所出的环境很恶劣,灰尘等杂质的密度很大,如公路上尤其是郊区、农村的道路上尘土飞扬,或者在农田里草木灰细粒飞扬,目前对发动机吸入空气的过滤采用单级滤芯过滤,即发动机滤清器过滤,但是,存在着滤芯清洗和更换频繁,过滤效率差,除灰能力差等问题,甚至会因过滤处理不好,洁净度不高的空气极易造成发动机缸体早期磨损报废,功率下降,油耗升高,影响发动机正常作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发动机为动力,对发动机吸入空气做初级过滤的发动机吸入空气初滤装置,它能明显减少滤清器滤芯更换频率,明显减少吸入空气中的灰尘等杂质,提高发动机吸入空气的洁净度。
为实现上述目地,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封闭的壳体、进气管、出气管,进气管与壳体侧壁相连通,进气管末端部位设有用于引导空气沿壳体侧壁旋流的出气口,出气管一部分竖直设在壳体内腔,另一部分穿出壳体底板设在壳体外部,在壳体下部设有用于收集空气中杂质的集尘室。
为更好地引导空气流靠近壳体内侧壁旋流,进气管穿过壳体侧壁,进入壳体内腔,其末端端口靠近壳体内侧壁设置,所述出气口为进气管的末端端口。
为更好地引导空气流靠近壳体内侧壁旋流,在进气管的末端端口的外围设有拢气板,拢气板与拢气板对应的壳体侧壁围成了所述出气口。
为取得更好的旋流效果,进气管始端开口,末端封闭,进气管穿过壳体侧壁,进入壳体内腔,出气口设在其末端侧壁上。
为取得更好地收集灰尘的效果,集尘室比壳体的上、中部粗,集尘室内设有向下延伸的环形挡尘片,挡尘片与壳体底板之间保留缝隙。
为方便清理集尘室内杂质,集尘室由两部分对接而成,集尘室的两部分通过可 拆装方式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是:结构简单紧凑,拆装灵巧,操作简便,直接采用发动机动力,吸入空气,空气在壳体旋流,灰尘等杂物沉淀后被收集、储存、清理,充分发挥了对空气初步过滤的作用,它过滤效率高,除尘、除杂质能力强,减少滤清器滤芯更换、清洁频率,提高现有滤清器的滤清效果,保证了发动机吸入高度清洁的空气,显著减少发动机内部磨损。本实用新型应用范围广泛,可适用于各种马力的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其他的内燃机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内部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2是图1去掉壳体顶部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向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去掉壳体顶部的俯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方式去掉壳体顶部的俯视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方式去掉壳体顶部的俯视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由一封闭的壳体3、进气管1、出气管4组成,壳体3为上、中部较细、下部较粗的圆筒状结构,也可以是上、下部均同的圆筒状结构,壳体3也可为椭圆筒状或多边筒状。
如图1、2所示,进气管1与壳体3上部侧壁相连通,进气管1可以在壳体3外部保留一段长度,也可以不保留,即进气管1始端仅与壳体3外侧壁平齐。进气管1末端部位设有出气口13,出气口13主要作用是引导和集中已吸入的空气沿壳体侧壁5旋流,出气口13的具体实施方式有多种:如图5所示,当进气管1沿壳体3圆筒的径向方向穿入壳体3时,采用的进气管1可以是始端开口,末端封闭的结构,出气口13可设在其末端的侧壁上;当进气管1相对于壳体3圆筒中心线平行,或相对于该中心线倾斜一定角度设置,出气口13可有三种情况:一、如图4所示,进气管1仅与壳体3上部侧壁连通,却未进入壳体3内腔,所述出气口13可以是进气管1末端端口14,二、在此基础上,为取得更好的旋流 效果,如图2所示,在进气管1末端端口14外围的上部、下部及一侧分别设有拢气板2,多片拢气板2与拢气板2对应的部分壳体侧壁5共同围成了一个导流效果更佳的出气口13。三、如图6所示,为取得更好的旋流效果,进气管1横向穿过壳体侧壁5,进入壳体3内部,且末端端口14靠近壳体侧壁5,所述出气口13即为进气管的末端端口14;在此基础上,视实际情况,为取得更理想旋流效果,在该出气口13外围再增设一片或多片拢气片(该实施例未有图)。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可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亚,未经李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8518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