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动机散热器顶置式城市客车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30293.7 | 申请日: | 2011-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068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静占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松正电动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1/04 | 分类号: | B60K1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308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散热器 顶置式 城市 客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散热装置,尤其涉及的是客车发动机散热器的安装技术。
背景技术
发动机燃烧室内混合气燃烧后会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约为800-2000℃)。所以必须对气缸加以冷却,否则其中的运动件受热膨胀而破坏了正常间隙、机械强度降低而损坏、润滑失效而卡死。如果冷却过度也会造成气缸充气量减少、燃烧不正常、功率下降、油耗增加及润滑不良等影响。
目前汽车发动机多采用强制循环水冷系统。发动机气缸盖和气缸体中都有水套。水泵将冷却水从机外吸入加压,使冷水在水套内流动,带走邻近部件的热量。冷却水吸热后自身温度升高,进入散热器(水箱)内。由于汽车前进和风扇的抽吸,外界冷空气通过散热器,带走散热器内冷却水的热量并送入大气。当散热器中的冷却水得到冷却后,在水泵的作用下,再次进入水套。如此循环冷却了发动机的高温部件。
汽车散热器作为客车发动机散热系统的重要部件,其安装设置普遍采用发动机舱内的安装设置构造。这种安装结构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是:散热器安装在温度较高的发动机舱内,导致发动机进气温度同样较高,对发动机散热极为不利;该设置方式占据了有限的发动机空间,一方面给发动机的维修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且其本体设置结构也易于与该舱内空间的其他附件设置相干扰,不利于各部件的整车设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有效实现发动机散热并节约成本、节省发动机舱安装空间的发动机散热器安装技术。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发动机散热器顶置式城市客车,其特征在于:其发动机散热器置于客车顶部,暴露于空气中。
所述发动机散热器可采用管片式散热器芯,即散热器两端各有一个贮水室,其间用若干冷却管相连,在冷却管外套上布置了许多金属散热片。
所述发动机散热器可采用管带式散热器芯,由波纹状散热带和冷却管相间排列而成,在散热带上开有扰动气流的小翅。
所述发动机散热器内充加防冻液,在散热器排气口处接一贮液罐,当受热膨胀时,防冻液就进入贮液罐;温度降低时,罐内防冻液被吸回入散热器内。
所述发动机散热器前方加装百叶窗,改变百叶窗的开闭程度可调整通过散热器的空气量。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显著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比传统的散热器发动机舱内置机构,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散热器置于客车顶部,解除了安装空间限制,可加大散热器的面积,节省发动机舱内空间,更好地提高发动机的散热效果。
散热器置于客车顶部,利用客车运动时产生的空气对流对冷却水进行冷却,本实施例中可以无需再使用风扇进行强制风冷,因此整套散热冷却系统可省略掉散热风扇及相应的风扇电机控制器,简化了发动机舱内的部件安装结构,降低散热系统的成本,节省车辆能耗,同时为客车内部提供更大的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发动机散热器顶置式城市客车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进一步详述:
如图1所示,1是发动机舱,2是散热器,3是车体。
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散热器顶置式城市客车的散热器安装结构示意图如附图1所示,其散热器2固定安装在客车车体3的后部上方车顶上,客车发动机及散热系统水泵安装在客车尾部的发动机舱1内,散热器2的进出水管道穿过客车车体3后围空间连通至发动机冷却水套形成散热循环水路。
其工作方式是:水泵将冷却水从机外吸入加压,使冷水在发动机气缸盖和气缸体中的水套内流动,带走邻近部件的热量。冷却水吸热后自身温度升高,进入客车顶部的散热器内。由于客车行驶前进,外界空气通过散热器,带走散热器内冷却水的热量并送入大气。当散热器中的冷却水得到冷却后,在水泵的作用下,再次进入水套。如此循环地冷却了发动机的高温部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松正电动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松正电动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3029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