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控对置活塞式发动机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25879.0 | 申请日: | 2011-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254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25 |
发明(设计)人: | 欧益忠;张广益;张琼美 | 申请(专利权)人: | 欧益忠;张广益;张琼美 |
主分类号: | F02B75/28 | 分类号: | F02B75/28;F02B75/32;F02B29/06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 43114 | 代理人: | 邓建辉 |
地址: | 410083 湖南省长***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活塞 发动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液压控制移动对置活塞式发动机。
背景技术
现有常规发动机是依靠曲轴、活塞、连杆、凸轮配气机构来完成发动机工作过程,现已非常完善,但达到一定工作状况,如大缸径,长行程,高增压大功率,压缩比可调,节能环保等技术指标就会受到各方面限制。在此领域,人们做了各方面的尝试,其中包括著名的三角活塞转子发动机,但因其特殊的曲线造成生产及维护的困难,尤其密封也没从根本性的解决。所以至今也没大面积推广。
能否简化发动机结构如取消曲轴、连杆等,又能保证发动机可靠工作呢?这其中就包括始于上世纪20-30年代开始研究,并于50-60年代工业化生产的,自由活塞发气机/压气机。根据自身优劣特征逐渐发展到1980-2000年研制的液压自由活塞发动机。有关这方面报道《液压自由活塞发动机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状况》杨华勇等著机械工程学报第37卷第2期2001年2月;《特种发动机原理与结构》朱仙鼎1998年版;自由活塞液压发动机等有比较详细、系统的论述。
将内燃机液控化将带来如下特征,承载功率大,振动小,活塞的制作非常简单,运动状况好(没有侧压力)压缩比方便自动调整等,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不管是那种形式的自由活塞液压发动机控制系统特别复杂。都需靠电磁阀、油泵、油马达、感应器等控制活塞运行。但发动机转数从几百至上千转,用这种方式,可靠性存在问题,同时大大影响传动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可靠、传动效率高的液控对置活塞式发动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液控对置活塞式发动机,包括配气装置、喷油点火装置和曲轴连杆机构,设有一组单缸双活塞对置式液压发动机组,所述的单缸双活塞对置式液压发动机组的结构是:气缸的左端设有左侧油缸,左侧移动活塞设在所述的左侧油缸和所述的气缸内,所述的左侧移动活塞的侧壁与所述的左侧油缸之间形成有左侧回油腔,所述的左侧移动活塞的底部与所述的左侧油缸之间形成有左侧压力油腔,所述的气缸的右端设有右侧油缸,右侧移动活塞设在所述的右侧油缸和所述的气缸内,所述的右侧移动活塞的侧壁与所述的右侧油缸之间形成有右侧回油腔,所述的右侧移动活塞的底部与所述的右侧油缸之间形成有右侧压力油腔,所述的左侧移动活塞和右侧移动活塞作反向同步运动,所述的配气装置、喷油点火装置设在所述的气缸上,所述的曲轴连杆机构与第一双容积往复转换装置和第二双容积往复转换装置的活塞杆传动连接,所述的第一双容积往复转换装置的一个容积与所述的左侧压力油腔连接,另一个容积与所述的左侧回油腔连接,所述的第二双容积往复转换装置的一个容积与所述的右侧压力油腔连接,另一个容积与所述的右侧回油腔连接。
液压泵的出口分别连接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的进口,所述的第一单向阀的出口与所述的左侧回油腔连接,所述的第二单向阀的出口与所述的右侧回油腔连接。
所述的配气装置的结构是:所述的左侧油缸的端部设有插入到所述的左侧移动活塞的尾部内孔的左侧柱塞,在所述的左侧移动活塞的尾部内孔与所述的左侧柱塞之间形成有左侧扫气室,在所述的左侧柱塞的端部设有左侧进气阀和左侧排气阀,所述的右侧油缸的端部设有插入到所述的右侧移动活塞的尾部内孔的右侧柱塞,在所述的右侧移动活塞的尾部内孔与所述的右侧柱塞之间形成有右侧扫气室,在所述的右侧柱塞的端部设有右侧进气阀和右侧排气阀,所述的左侧排气阀和右侧排气阀连接有储气罐的进气端,所述的储气罐的出气端与所述的气缸上的气缸进气口连接,所述的气缸设有气缸排气口。
所述的配气装置的结构是:空气压缩机与所述的曲轴连杆机构传动连接,所述的空气压缩机的出口与储气罐的进气端连接,所述的储气罐的出气端与所述的气缸上的气缸进气口连接,所述的气缸设有气缸排气口。
第一蓄能器的一个油腔与所述的第一双容积往复转换装置的一个油腔连通,所述的第一蓄能器的另一个油腔与所述的第一双容积往复转换装置的另一个油腔连接,第二蓄能器的一个油腔与所述的第二双容积往复转换装置的一个油腔连通,所述的第二蓄能器的另一个油腔与所述的第二双容积往复转换装置的另一个油腔连接。
同一所述的移动活塞的动力油腔和回油腔在所述的移动活塞的运动下止点设有旁通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欧益忠;张广益;张琼美,未经欧益忠;张广益;张琼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2587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